第一百五十章 烧青砖(2/3)
润大师解析数学难题了。窝棚的面积是以泰坦的身高为标准搭建的,所以看起来挺空旷。除了沙盘和几张椅子,唯一的‘家具’就是最里面的一个木头架子。
架子最上方摆放的正是用汉字书写的圣经。这本书的边缘地带已经被摸的发黑,可见应该是经常被翻阅。
下方第二层架子上同样摆放着一个厚厚的兽皮本子——这是赛维特他们模仿圣经的样子制作的书。上面纪录的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已经确定定型的文字。
第三层也摆放着几兽皮书,这里面是整理出来的创作里面还有一些不确定的文字。留待后面继续讨论。
最下方就比较乱了,堆放着许多兽皮,上面都是一些被淘汰掉的符号。但这个淘汰只是暂时的,谁也不知道后面会不会用上,就随手堆放在了这里。
辛奇把第二层那本书拿起来信手翻开,兽皮纸上书写着的正是木芽等人一个冬季的成果,一百一十六个文字。
辛奇把这种字称为通用文字,其意义不言自明。
和汉字比起来这些字比较怪异,笔画繁多且没有规律,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缺少联系。不像是汉字,有着固定的偏旁部首。
但汉字发展成这样的规律也是用了几千年时间,他们四个人能用一个冬季就创造出可用的文字已经非常难得了。
这一百多个字都是常用文字,已经可以用来记载简单的事情了。不过用这些字书写出来的东西的感觉,还是远古时代的文言文。没有一定的联想能力还真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比如辛奇让赛维特试着去书写,今天去打猎,抓到了三只肥羊。
赛维特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这次的行动。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猎’,第三个字是‘3’,第四个字是‘羊’。
合起来就是人猎三羊,至于时间地点人物过程什么的统统没有。
当时他还以为赛维特不会使用文字记载东西,但当他把已经创造出来的文字都回想一遍才发现,也就只有这四个字最合适。
对于这种结果他也是相当无语。以至于他都有些怀疑前世文言文到底是怎么诞生的了。
史学家都说当时没有纸,都在木简上刻制,为了节约才搞出了文言文。以前他觉得很有道理。
但现在一想,有没有可能是我们的老祖宗最早发明的文字也是比较少,只能用这么简洁的话来纪录历史。然后就被后人给学会了。
说实话,辛奇都有些被自己的这个脑洞给征服了。真是越想越有道理啊。
翻到后面,发现又多了两个笔迹新鲜的文字,也就是说他们又创造出了两个字。总字数已经达到了一百一十八个。
因为没有先例也没有可对比的对象,辛奇也不知道这个速度是快还是慢。不过他本人倒是挺满意的。
反正时间多得是,今天一个明天两个,过上三五年就多了,甚至七八年他也不觉得久。不求能达到汉字的数量,足够他们使用就可以了。
放下手中的‘字典’,见四人还是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到来,辛奇也没有打扰,小心的退了出来。
……………………
天气还是有些寒冷,粘土的挑拣粉碎工作倒是不受影响,和泥醒泥的工作就不行了。尤其是醒泥工作,晚上气温还在零度以下,一个不好就上冻了。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用兽皮把泥巴盖起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醒泥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了三四天。
更麻烦的是阴干这个过程,气温太低光靠自然阴干还不知道要等多久。最后辛奇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把瓷窑烧热温度控制在一二十度的样子,然后把捏出来的泥砖和泥陶放进去。
还好这次纯粹就是做实验,只做了十块泥砖和五个坩埚形状的陶盆。这个小型瓷窑完全可以装得下。
毕竟不是自然阴干,这个办法到底有没有用谁也不知道。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害怕瓷窑空气太干燥加速泥坯表面水分的蒸发速度,辛奇还在里面放了几盆水。
八天之后结果出来了,三块泥坯、两个泥陶出现裂纹,其它的外部看上去完好无损,至于细微处什么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在阴干砖坯的过程中辛奇也没有闲着,另外起了一座窑。
他隐约记得烧青砖前半部分和烧红砖过程是一样的,就是装窑加火烧。
区别就在后半部分,红砖是烧到一定程度就不管了,让砖坯里的铁在高温下迅速氧化就可以了。
青砖则不同,温度达到之后要把窑洞密闭起来,防止空气流动。然后用水冷却砖坯,让砖坯里的铁不完全氧化。就变成了青砖。
那么两种砖窑应该有所不同才对,起码烧青砖的窑比烧红砖的窑要多一个加水孔。
在原有的窑上掏洞难度太大,还不如重新修建一座。
亚哈木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建窑了,这一次只用了三四天就起了一座新窑。这座窑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大圆筒子,下面有炤门烧火。
顶上除了一个随时可以密封起来的烟囱之外,在中间位置还预留了一个添水孔。
烧窑的时候添水孔封住,烟囱打开。闭窑的时候把烟筒封住,添水孔临时打开,加过水之后再封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第一次烧制青砖耐火陶行动开始。
“不用紧张,就按照你的想法来就行。第一次烧这种东西,失败了很正常。不要害怕失败,失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