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书屋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乱世逐流》

笔趣阁书屋(00kshu.cc)

首页 >> 乱世逐流 () >> 第三章 四十米长刀饥渴难耐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hu.cc/101776/

第三章 四十米长刀饥渴难耐(1/3)

“五弟,为何不等家中决断,匆忙动兵?”

谢石还在愣神中,就看见谢万急匆匆的推门而入,神情不悦写在脸上,就差没有破口大骂了。

“等?要如何等?现在运河水位已经在消退,莫非要等到冬日结冰?”

谢万是陈郡谢氏出了名的美男子,虽然已到中年,但仍然丰神俊逸。

谢石就不说了,年轻时脸被不知名动物舔过(可能是毒蟾蜍),所舔之处皮肤溃烂,好了以后,留下白斑一片。

这样的相貌能叫好看么?连泯然众人的大众脸都不如。正因如此,谢石和谢万的关系一向比较微妙,一句我比你丑太多,就足以扭曲谢石那并不强大的灵魂。

老成持重的谢安已经入中枢朝堂,大哥谢奕(谢道韫谢玄之父)生病回了建康修养,谢家只能派谢万这个有分量的长辈(兄长)来劝阻谢石。

出兵的小气候确实很好,刚刚秋收,运河尚且能用,鲜卑慕容又元气大伤,只不过从大气候上说,就有些不理智了。

晋国这两年渐渐形成了桓氏和谢氏争雄的局面,虽然在谢安的斡旋下,还是斗而不破,但桓氏大本营在荆州,而谢家的力量在扬州占优,谢家还处于潜龙勿用的状态。

从赵川手中得到了洛阳宝藏实力大增不假,可这些实力还未巩固,贸然上阵,赢了固然是锦上添花,若是输了,则会被迅速打回原形。

只是,桓温废帝已经是箭在弦上,谢家只有出兵燕国,才能暂时转移朝堂的注意力,论谁也不能在战争期间废帝吧?那就不是权术,而是明目张胆的叛逆了,从这个角度上说,谢石要做的事情又不能算错。

所谓的选择,自然都是有利有弊的,全然没好处的事情,当然也就无需选择了。有时候做选择就像是在两个烂苹果里面挑一个好的,选择了其中一个之后,往往会后悔没有选择另外一个。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一去一来,只怕冬天都到了,运河结冰,如何能打败慕容恪?”

“家中自有安排,火药兵器还未充分测试,是否能像赵川军中那样如臂指使,还未可知,你就能确定一定能打败慕容恪?”

谢万也是急了,就差没说你打不过敌人,会丧师辱地了。

“四哥如果只是来教训我的话,大可不必了,我意已决,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本月末就会出兵。

枋头自古就是四战之地,当年曹操为了水淹邺城也开凿了白河沟,现在正好用上。只要此战能胜的话,桓温主导朝堂的局面将会被彻底逆转。”

谢万为人有些迂腐,谢石却是把人心看得通透,如果赵川在此地,恐怕也会为谢石击节叫好。

历史上桓温第三次北伐,在枋头受阻后,于襄城被鲜卑慕容家的慕容垂帅军伏击,大败亏输逃回寿春。

如果你以为桓温输了,他在朝堂的势力也输了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此战之后,桓温在朝堂内不但没有输,反而将原先拥兵自保的世家势力全部剪除,王谢等世家羽翼被剪,成为砧板上的鱼肉,若不是谢安长袖善舞,桓温又怀着妇人之仁,只怕江左早已变天。

谢石早就看到了这一点,现在无论谢家怎么折腾,其实都是被动的,桓温可以故意北伐输一次,然后把责任全部推到谢氏身上。

你不出兵?

很好,这是你恶意掣肘,暗自迎合胡人!

出兵?

那更好,这是你故意不服军令,露出破绽,才让胡人有机可乘!

总之无论怎么被动应对,都是会倒霉的。因为桓温占据了荆州和蜀地,差不多有半壁江山,谁不看他脸色?

如果历史上桓温并没有登基,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他的儿子桓玄后来轻易占据建康,称帝建立桓楚,恐怕没有任何理由了吧?

从战略眼光上看,谢石比谢万强了何止一筹,谢家此刻不争,等待的就是桓温政变废帝,然后逐渐砍掉谢氏的手脚,使之成为纯粹的文官家族。

“那,你打算如何?谢玄也会在大军之中么?”

谢万语气松动,事实上,谢安也没有说一定要让谢石不要出兵,在建康他就跟生了大病的谢奕商量过,觉得此时北伐也并非是胡闹,风险与机遇并存。

“让谢玄守寿春吧,这一仗胜算很大,但也不是十拿九稳。慕容恪主力遭遇重创,却不知燕国还有什么精锐。谢玄若是输了,名声会受损,那时谢家可就真的没办法了。”

谢石叹了口气,刚才脸上的豪情万千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寂寞和萧索。

比起谢玄的蒸蒸日上,他何尝不是觉得自己老了呢?

人都是复杂的,好人和坏人,需要你从什么角度去看。站在家族的角度看,谢石无疑是个好人,所做的事情都是脏活累活,自然是名声不显,甚至是声名狼藉。

谢万好像被说服,谢玄此刻正在洛阳城跟那个狐狸精私会,他已经派谢韶去接人的。谢石的某些观点和自己很类似,谢玄是谢家最后的底牌,不能轻易动用。

“那么,为兄这就告辞了,你好生思量吧。”

谢万起身告辞,谢石将其送到门口之后,就回书房继续思考,只是心绪已乱,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在思索万一失败了,对谢家会造成什么后果。

两淮之地,连年征战,已经疲惫不堪,很多人流亡到了京口(后世镇江),还有些被安置在江左的“侨民县”,官府中记录的户口,能有三成,已经算是

状态提示: 第三章 四十米长刀饥渴难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