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无题(2/3)
的怨言。欺软怕硬,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但高丽棒子可能是病情最严重的。面对强势的张家,高丽人不仅不敢心生反意,反倒表现的更加忠心。而张家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足够自保的实力,大宋即便通过不同渠道确认了高丽已被张家所拥有,同样也不敢对张家轻举妄动。安东大都护这个官职,朝廷要认;“嚣张跋扈的张宝”,朝廷得忍。
当今官家赵佶很后悔!暗恨自己当初有眼无珠,没有及时铲除张宝这个心腹大患,以至于让张宝如今尾大不掉。安东大都护府对朝廷来讲就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现实又让朝廷无法硬气的跟张家说不。
要说朝廷不羡慕张家此时所拥有的,那也不现实。不说张家的财富,单说此时为张家效力的文臣武将,那大多都是宋人,原本都应该是为朝廷所用才对。但如今,却对一个“逆贼”死心塌地,与朝廷作对。
只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朝廷早先用人不当,这时候再想要招揽收买,那可就难如登天了。但凡是有本事的人,朝秦暮楚之辈还是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大多还是奉行着一臣不侍二主的原则。与张家家主张宝相比,当今官家赵佶似乎除了一个皇室出身外,也就没有别的可说道的地方了。
张宝用人以才能作为衡量标准,而赵佶却是以个人喜好为主。看他重用的那些人,高俅、蔡京、朱勔、王黼、梁师成……有一个是好人吗?但凡是有点脑子的,就算是为了自家的名声着想,轻易也不愿跟那些奸贼同流合污,更何况张家为其所提供的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同样也不小。
君择臣,臣亦择君。放着张家的大好前程不要,偏偏要与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奸贼为伍,这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正统?大义?成者王侯,败者寇。当年的宋太祖,好像也不是天生的贵胄。
当前的形势,张家新兴,大宋衰败,纵是朝廷开出的条件不低,但具有长远目光的能人依旧还是不为所动。投靠大宋虽能得一时的荣华富贵,但在大势所趋下,最终难逃败亡的结果。而留在张家,在将来却有一份从龙之功在等着自己。放着张家这艘正在扬帆远航的大船不乘,非要登上大宋那艘即将翻覆的破船?智者不为也。
朝廷对张家的收买拉拢进行的很失败,哪怕是在他们眼中算是唯利是图的武人,面对朝廷的利诱也是正眼都不看一下。要说文人头脑灵活,拒绝朝廷的拉拢还情有可原,可连头脑不灵光的武人都不买账,这就让朝廷有些不能接受了。
不过要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朝廷觉得不能接受,只是因为朝廷向来对武人有偏见,认为武人不过是一群莽夫,但此时被这么一群莽夫拒绝,就好比被一个一向被自己看不起的人给拒绝一样,心理上的优越感受到了打击,这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朝廷想要挽回颜面,但面对此时无论是财力还是武力都要高出朝廷一大截的张家,朝廷一时间还真想不出个有效的办法。而张宝如今也不用再看朝廷的脸色行事,只要朝廷别明着跟自己捣乱,一些私底下的小动作张宝也懒得计较。
不过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在张宝返回登州的路上,张宝遇到了麻烦。他这回本就是秘密赶赴朔州,外界知道他离开安东大都护府的人没几个,而在朔州“视察”时张宝也没有惊动多少人,除了有限的几个高层,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所效忠的主公曾经悄悄来探望过他们。
张宝不想要暴露行踪,在离开应州以后,按照来时的身份,张宝再此打扮成出门游历的富家公子模样,随着一支商队返回登州,可问题就出在商队这里。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大宋河北经过早先的辽人入侵,百姓生活困苦,虽有不少人借此机会搬迁去了安东大都护府治下的登莱二州继续生活,但依旧还有许多故土难离的百姓留守在河北。
日子过不下去了,也就会有人铤而走险。而路过的商队,无疑也就成了那些落草为寇者眼中的肥羊。风险是肯定有的,但凡是商队,肯定都会请护卫随行保证路上的安全,但贼寇已经揭不开锅了,不有所行动那就只能活活饿死,左右都是死,倒不如拼死搏一把。
面对饿红眼的暴徒,尤其还是在张宝为了掩人耳目并没有带焦挺、狄雷等亲信随行的情况下,张宝的麻烦也就来了。
“都住手!”商队管事高声叫喊,而刚刚打退贼寇一次攻势正准备进一步扩大战果的商队护卫们听到后缓缓后退以商队马车为墙,结成圆阵御敌。这些护卫其实也是张家的亲卫营成员,只不过焦挺、狄雷的长相太“出众”,已经快成张宝人在何处的风向标。张宝这回是秘密离开登州,自然不能带这两个“哼哈二将”在身边。
贼寇虽被打退,死伤不少,但依旧不肯退却,固执的包围着商队,与张家商队形成对峙。张宝不愿跟这些饿红眼的贼寇浪费时间,也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叫过商队管事低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商队管事走到“两军对峙的前沿”,开口对那些贼寇喊道:“我家公子可怜尔等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出此下策,愿意留下两辆马车作为礼物送给尔等。尔等的主事人速速给个答复。”
听到商队愿意花钱消灾,贼寇的阵势顿时出现了动摇,几个像是首领的贼人聚在一处激烈讨论了一番,最后由一人出来答应了商队的提议。不想当一部分贼人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