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三面合围(1/2)
身在台湾的周琅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
这种困境比周琅预计的要大,简直就是内外交困。
外部的困境是清军采取了出乎意料的行动,之前周琅以为占领左营之后,当地官府肯定会采取行动,周琅根据俘虏的清军士兵分析过,凤山县拥有的武装力量不会过两千人,而且分散在四方,凤山县城里最大的机动兵力不过五百人,这还是不计算吃空饷的情况。
除非对方愿意空城而出,那么周琅所要面对的敌人绝对不会过五百人,科林保证过,只要对方兵力一次投入不过己方的五倍,他就有绝对的信心依靠有利地形坚守住。现在科林手里有四十个雇佣兵外加六十个水手组成的一百人武装力量,能够抵挡一次投入五百人的进攻,显然即便凤山县空城而出,也不可能一次性将所有兵力都压上来,因此守住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能守住左营,周琅百分百确信,凤山县官府不会跟他们死磕,见识到不可能用武力收回左营之后,对方肯定会选择和谈,这一点是有历史经验的,鴉片战争的时候,咸丰派出的钦差大臣琦善在遭遇虎门失利之后,都敢私下跟英国人签订穿鼻草约,事后被撤职查办。
琦善是钦差大臣,虎门被英国夺占,这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方了,这样小的失利,琦善都敢私下谈判,相比现在的左营对于凤山县重要性要大的多,遭受的失败也更大,凤山县的官员就更有理由因为这种程度的失利跟周琅谈判了。
对方主动来谈,周琅就占据了主动权,琦善敢私下许诺英国人六百万银元,凤山县的官员拿出两三万银元应该不成问题,城里有的是供他们逼索的商人,就好像琦善逼索十三行的行商一样。周琅目的不是谋财,只是通过这种强势的态度,让对方不敢招惹自己,然后可以安然度过维修船只这段时间。说白了跟那些五毒但却拥有色彩斑斓的动武一样,不过是一种威慑色彩。
他强硬的目的不过是自我保护,因为对于整个台湾的地方官府来说,周琅现在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如果一直认怂,对方不断的欺负上门,他受不了这种消耗。
但跟周琅预计的对方会派軍队来攻打左营不一样,凤山县官府的谨慎态度出人意料,他们确实派出了軍队,而且派出了三路大军,南北和东方开进了一支军队,但却不来攻打,反而卡住了所有进出左营的官道,做出了一副长期围困的架势。
这实在是出人意料,周琅怎么算计,也算计不出清朝官员的胆子竟然如此之小。尽管科林在左营南北建立了哨卡,一直在努力杜绝间谍的渗透。可实际上左营的情况是堵不住的,因为需要当地人提供物资,所以就不能断绝贸易,来往商队一直都是受到欢迎的。
这些进出的商队,肯定将左营的实际情况告知了凤山官府,凤山官府一定知道左营就只有百十个夷人士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没有胆子起一次进攻啊。
可是现在,根据科林手下侦察兵带回来的情报,他们北方的清军有上百人,东方莲池潭那边清军大概两百人,南方是清军的主力接近五百。按照这样的兵力,基本上可以认定,凤山县几乎调动了境内三大营的所有兵力,北边的应该是兵员数量一百八十的冈山营,东边的则是拥有兵额三百的下淡水营,南边则肯定是从县城方向调来的南路营主力,兵额五百。
敌人总兵力接近一千,而且不是采取直接进攻的方法,而是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这确实让周琅陷入了困境之中。因为周琅的计划中,最大的依仗就是雇佣兵更先进的武器,更强的战斗经验和组织能力,加上地利之便可以抵挡数倍敌人的进攻。最大的缺陷是兵力不足,根本就没有余力反攻出去。可现在敌人明明拥有十倍的兵力,却并不动进攻,反而采取包围战术,长期封锁的话,左营这个地方就是死地了。
可就算是被封锁,注定要死的话,那也需要一个死亡的过程,真正的疾病是,左营高层内部出现了问题,科林跟周琅就目前的局势意见出现了分歧,而且俩人都很坚持己见。
科林认为目前敌人采用了最正确的战术,抓住了己方兵力不足的死穴,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扩张兵力,他要求周琅立刻拿钱出来,在城里招募当地士兵。
“勋爵,这种做法只会让我们更加被动。贸然雇佣当地人作为士兵,他们的忠诚完全无法保证。”
周琅觉得这简直就是常识问题,根本就没想到科林会提出这种业余的建议。
他们跟当地的关系表明上不错,但那是基于他们不骚扰当地人,还能给当地人带来实惠的情况下,周琅认为当地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他们得到物资,可从当地招募士兵,这就太异想天开了。
在这里能招募士兵的地方,一个是左营城里,这里毕竟过去是凤山县城,尽管官府搬迁,带走了官员、胥吏和士兵等几千人,可留下的居民依然有两千多,这些大都是商人、工匠,以及一些店铺的伙计,另外还有一些闲人。这些闲人倒是能雇佣来,但恐怕一打仗,他们就当了逃兵。城外有几个村庄,比如渔村万丹村。可问题是,之前跟万丹村打过一仗,杀了他们几十个村民,现在家家戴孝,不组织起来来寻仇就不错了,万丹村民是不可能来帮他们打仗的。
左营附近的几个乡村也不用考虑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