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三节 第二块殖民地(2/2)
些尸位素餐的管理者,更能代表英国的利益,他在这里的每一份开拓,都是在为英国国王增加荣耀。另外信得省其实也不属于印度,东印度公司开始扩张之后,这里属于强大的阿富汗杜兰尼王朝,这个王朝在最兴盛的1747~1770年间,两次入侵波斯,先后征服赫拉特、内沙布尔、马什哈德,占领阿姆河以南地区,迫使布哈拉纳贡。曾9次入侵旁遮普,两次掳掠德里,击败了马拉塔人和锡克人,迫使莫卧儿帝国皇帝割让了旁遮普、木斯坦、信德和克什米尔,并掳掠了大量财富。杜兰尼王朝在全盛时期,疆域东起印度旁遮普,西至里海,南临阿拉柏海,北包巴尔赫,是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回教强国,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并驾齐驱。
但印度这里的历史一直重复,兴衰更替比中国要频繁的多,中国好歹能维持个几代人,而这里往往就是一代人的命运。杜兰尼王朝王国帖木儿·沙在1773年继位并迁都喀布尔,然后王室就开始发生内讧和各部族之间产生矛盾,地方势力开始割据,巴尔赫和信德等行省总督相继独立。信得省接着又一分为三,成为三个独立的小领地。结果轻易被中国东印度公司政府。所以占领的这块土地,地理上不属于印度次大陆,行政上归属阿富汗,可以说跟印度是毫不相干的。
占领信得省之后,他也有了足够的兵力,公司直属的由中国士兵组成的雇佣兵队伍,虽然只有三千人,可是那些中国官员组建的当地民团却多达三万多,这些民团还是不需要工资的民兵武装,这让亨利皮特的军事征服成本十分低廉。
当然这些平时进行农业劳动,战时临时招募的民团无法提供太强的战斗力,但用来防守是足够了。此时旁遮普的情况,让亨利皮特有充足的信心分化瓦解,将其征服。
此时的旁遮普跟印度其他地区一样,四分五裂,分成十多个锡克教军事首领统辖地,其中最强大的首领是西旁遮普的苏卡尔恰基亚锡克教公社的兰吉特·辛格,此人野心勃勃,几年前占领了旁遮普最大的城市拉合尔,然后自称摩诃罗(大王),不断用武力攻击其他首领和势力,图谋一统旁遮普。
历史上这个兰吉特确实实现了旁遮普的同意,还征服了克什米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旁遮普锡克教国家,被称作锡克帝国。可惜他死后不久,他那些军事领袖就相互攻击,他的后代为了笼络军事领主们,不断将国家直属土地分封出去,导致国家力量大为削弱,兰吉特死后不到十年,他的帝国就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了。
印度各路势力,从莫卧儿王朝到大大小小的领主,全都陷入这种靠军事将领崛起,分封给他们土地,然后造成分裂,互相内战,最后被人征服的命运。如果说中国两千多年来是一直重复王朝建立——王朝兴盛——王朝灭绝——新王朝建立这样的兴衰率的话,同为农业文明的印度,则重复的是新势力建立,然后分封,分裂,内战,灭亡,新的势力再次建立这样的怪圈。跟中国做对比的是,其实就是重复的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体系,这么算印度在政治上几乎比中国落后了三千年,还没达到中国战国时期大诸侯国推行郡县制的水平。
由于兰吉特辛格这个势力崛起,周围其他锡克首领恐慌不已,亨利皮特已经跟其中不少达成了协议,共同对抗兰吉特,亨利皮特愿意出兵帮助他们,而他们则提供军费支持,并且跟中国东印度公司签订条约,接受公司的保护,给予公司大量贸易特权。推行的其实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那一套体系。
这是一种不流血的政治征服。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执行了几十年的政策,海德拉巴这个曾经跟迈索尔王国、马拉特联盟在印度三强并立的王国,就是这样被东印度公司征服的。
亨利皮特选择政治征服,也不完全是模仿英国东印度公司,主要还是因为印度分裂得如此细碎,要对每一个王公都实行武力征服是公司力量所不及的,对大批弱小的王公也并非都需要武力征服。所以亨利皮特必须考虑到采取另一种征服手段,即用驻军和订立条约的办法把他们变成自己的附庸。
野心勃勃的亨利皮特还在暗中对旁遮普锡克教领主们进行外交联络的时候,谢清高已经抵达了非洲,他沿着南非东海岸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进入了一条可通航的河口。
这条河后世称作布法罗河。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