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二十二章 体恤民情(1/3)
东番中前卫北部,离大员城大约二十余里,文溪河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正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这次从大名府过来的西北灾民大部分都安置于此。
张斌特意给这里取名为安定,希望饱受天灾折磨的老百姓能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
原本安置在此的老百姓的确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甚至比他们没有遭灾以前的生活还要好。
这里原本就地广人稀,土地又松软,随便整饬一下就是上好的良田;
东番九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驻地建设,很多适宜耕种的地方都组织人修建了砖瓦房,只等人搬过来就可以居住;
还有南海卫那边今年也是大丰收,第一季的稻米早就填满了仓库,光用作军粮根本就吃不完,这些饥民一搬过来,每人每月都能领上一石白花花的稻米;
还有卫所配备的耕牛和牛车,还有东盛堂捐助的布匹等生活物资,还有附近各千户所时不时送来的猪肉、鹿肉、水产等等,可以说,衣食住行都不用操心,灾民们都感觉自己真的如同置身天堂一般。
但是,一万多灾民才安置下来不久便有人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吐的稀里哗啦,拉的肝肠寸断,而且犯病的人越来越多,简直就跟遭了瘟疫一样。
张斌闻讯,吓了一大跳,要是瘟疫就麻烦了,他连忙让人接了大员城中最好的大夫前去整治。
结果,大夫去了没半天就回来了,而且还找到总督府来了。
张斌听闻大夫来了,连忙让人将他请进来。
不一会儿,那大夫便愁眉苦脸的走进来,拱手道:“总督大人,这下怕是麻烦大了。”
张斌闻言,脸色一变,颤声道:“难道真是瘟疫?”
那大夫连忙摇头道:“不不,不是瘟疫,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染病者十居其七八。安定染病者并未过半数,而且未出现死亡者,故并非瘟疫。”
张斌闻言,松了口气,不是瘟疫就好,他追问道:“那又是什么病?”
那大夫解释道:“老夫细细问过了,原先安定之人并未有犯病者,犯病者皆为新近迁入安定的灾民,此病乃因道理来远,不习水土,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而后上吐下泻。”
搞了半天原来是水土不服啊,张斌也不知道这病是不是很严重,他连忙请教道:“这病严重吗,好治吗?”
那大夫尴尬的道:“此病与两方水土,两方天气和两方饮食都有关联,迁入安定的灾民三者都不习,病情相当严重,小人也只能稍做缓解,不能根治啊!”
这下的确麻烦了,不能根治,难道天天让人吃了吐,吐了吃,吃完拉,拉完吃,那不要人命吗。
张斌想了想,随即问道:“能缓解多少,不会出人命吧?”
那大夫羞愧的道:“胸热之症,小人能缓解一二,吐应该不会吐了,腹中胀痛无法确认因何所致,小人只能下点清热退火之药,这腹泻怕是止不住啊。此病倒不会闹出人命,只是犯病者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农活怕是没法干了。”
张斌点了点头,安慰道:“老先生辛苦了,能缓解一二就好,不知老先生可有能治此病的名医推荐,只要能说出名字,本官怎么也要请过来。”
这不请过来不行啊,这一批就有十多万呢,如果有一半拉的四肢无力,活都没法干,岂不是要白养着七八万人,而且后面肯定还要从西北迁徙灾民过来,如果一迁过来就有一半病秧子,恐怕自己粮食再多都养活不了。
那大夫闻言想了想,随即叹息道:“大人真是爱民如子啊,倘若文林郎到此,肯定能药到病除,可惜文林郎万历二十二年就去世了,也不知他后人学得了几分本领。”
张斌这个晕啊,别说官衔啊,说官衔谁听的懂,他不由追问道:“不知老先生说是哪位文林郎?”
那大夫尊崇道:“小人说的是楚王府奉祠正、太医院判、药圣李时珍。”
原来是李时珍啊,这位大拿来了那肯定没问题,可惜去世了,请他的后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张斌试着问道:“老先生还知道其他名医吗?”
那大夫惭愧道:“请恕小人孤陋寡闻,当世名医,小人就听说过这么一位。”
这事情可拖不得,眼看着从大沽港那边送过来的灾民越来越都,如果不赶紧找到根治水土不服的良方那可就真麻烦了。
张斌连忙问道:“老先生可知文林郎仙乡何处?”
那大夫点头道:“小人知道,文林郎乃是湖广蕲州人。”
蕲州又是个什么地方,张斌压根就没听说过啊,他连忙追问道:“蕲州属于湖广哪个府?”
那大夫不假思索道:“蕲州属于湖广黄州府。”
原来是黄州府,正好紧邻着江西,从建宁府过去都不到一千里,张斌点头道:“那好,本官即刻派人去请文林郎的后人,多谢老先生了。”
那大夫又赞颂了一番张斌爱民如子,这才恭谨的退了出去。
张斌想了想,写了份移关公文,照会黄州府,福广总督治下出现大量平民上吐下泻,请调文林郎李时珍后人前来协助治疗,就这么简单,他相信一个知府还不敢得罪他这个两省总督,应该会乖乖配合,派人过来。
公文写好之后,他立马招来张差,拿着公文叮嘱道:“你带一队亲卫先坐快船赶到建宁府,然后快马加鞭赶往湖广黄州府,去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