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多事之秋与多实之秋—7(1/3)
苏宁第一个开始推广的政策,和王安石一样是青苗法,对此,外界舆论在一开始的时候,普遍认为他们的这位主公,不应该与王安石选择相同的策略。因为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不如王安石的政策来的具有震撼力。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苏宁在这件事的布局安排上,有着他独到的见解。因为他本身就不是在追求什么震撼力,而是想要谋求一种对比的状况。
唯有对比,才能发现问题。
而外界那些媒体们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苏宁所推出的青苗法,与王安石的政策有着巨大的出入。
首先,苏宁的利率没有定到两成,反而是要求申请了青苗款的那些农户们,把来年获得丰收之后,必须以相对应的价格,将自己收获的粮食兜售给官府。这一点,他们的待遇和集体农庄的那些指点弄明白,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个价格是明显低于市价的,官府可以从中牟取一部分利润,并以此作为青苗款的利息。当然,这些粮食也不可能是农户的全部收成,否则,农户们就有可能面临着无粮可吃的局面,毕竟他们拿到手里的售粮款,相较于市价而言,有着接近一成的差距。
但是精明的百姓们在权衡利弊之后,立即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向苏宁这里申请青苗款。因为苏宁在他的青苗法2.0版当中明文规定,收购的粮食不得高于当年粮食收成的六成。而这就意味着他们至少可以留下非常大的粮食作为储存,要知道,东汉末年,地主家里的那些佃户们,大多数要交上一半的收成作为租子,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剩下的粮食恐怕连三成都不到。
而苏宁这边至少可以留下四成,倘若收购狗的那六成粮食,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利润,以保证青苗款的足够收入,那么这笔青苗钱可以改到来年再行交纳,甚至还可以延长为一种长达15年的按揭支付。
这种疯狂的政策,一时之间为政府增加了巨大的开支,因为他们不但要负责收购粮食,还要负责粮食的储存,运输以及销售。
但是姑娘认为,良方这种东西对于一个朝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横竖都要建立粮仓,那里有干脆让他多一些功能好了。
至于运输成本这种东西,会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工具的改良之后大幅度下降,这也不是仅仅为了粮食的运输,而准备的各种物资的运输,都要依靠更加发达的交通体系。
只能销售这个环节,那就更不需要担心了,一来,扬州体系的,公有制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让人割舍的地步,他们完全有能力将这些粮食在两头体系的领地内贩售,而与此同时,私有制经济的活跃程度也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他们在主要从事运输的同时,也会将各种商品的销售列为自己的主要营业业务。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光伏只要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将这些粮食送到这里疗伤的面前,就可以带着足够让自己满意的利润,打道回府了。
只是在这个时候,粮食运输过程当中的评委和贪污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苏宁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监察制度的确立。
不过这方面的事情他不需要太过担心,十年之前,她在城里那些学府的时候,就已经为今天的所有时间,准备好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今,那些计划的培养产物,有一些已经在家里无聊的呆了三四年,如果不让他们出来施展才华的话,恐怕他们当年的所学,都已经要还给老师了。
今天就连这一刻的各种改革中也大胆的启用了许多年轻人,那些早就已经毕业,并且从事着某些不对口专业的家伙们,也被他一股脑地招到了自己的麾下。
在这样的号召之下,即便在近些年,已经找了一份不错差事的年轻人们,也纷纷丢掉了现有的工作,投奔到了他们当年校长的麾下,准备好好的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而且这些小家伙们还带来了近些年的工作经验。尤其是那些常年呆在农田里的技术员们,一上手就为祝您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
申请多少青苗款需要强制售卖多少粮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天集体争议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官府甚至不应该在其中谋取利润。玳瑁,现在农田里呆过几年的年轻人们知道,如果不给农户们一点压力,他们甚至不想去好好的照料那些土地和装甲,因为,凉州体系之中的高产作物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民们的基本需要,他们除了经济目的之外,已经没有更多的劳动动力了。
照片年轻人们甚至还疯狂的提出了商品粮计划,其主要目的,正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的悲剧发生。
苏宁认为这种方案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在高产作物的帮助之下,恐怕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现有的关中地区的各大粮仓就会被丰收的粮食所塞满,至于并州地区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他们最多因为苦寒和战乱等原因,而延迟个一两年。
至于河中地区以及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信德和旁遮普,就更不需要担心粮食生产的问题了,尤其是后两者,它们本来就是作为粮仓而被苏宁列入战略规划的。
对于粮食丰收的乐观预期,甚至让某些年轻而有激情的官吏们,作出了向战乱的其他中原地区出售粮食的选择。他们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毕竟,那些地方也是中华儿女的聚居之地。纵然当地的诸侯们是有可能成为主攻对手的家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