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记两三年里的两三事—1(1/2)
沃洛吉斯五世很快就得到了前线传回的消息。他也没想到自己留下的那些伏兵,竟然这么容易的,就被汉朝军队消灭掉了。可是如此以来,他亲自率领的这些后勤部队,以及留下的并不算多的负责保卫粮食的军队,恐怕就无法直接应对汉朝人的打击了,于是他不得不收拢兵力,让各个军团都向自己所在的位置靠拢,以确保大家的整体安全,但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原本各大军团都是从南向北依次展开的,如果都像他这边移动的话,那无疑要进行纵向的行军,可是他们在撤退过程当中,都是东西向行军的,如果要进行纵向移动的话,肯定会影响到水平方向的行军速度,导致他们很有可能会被后面的汉朝军队追上。
但这位波斯皇帝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下给将军们的命令非常严格,以至于不执行的话恐怕他们所在的家族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如此以来,更加混乱的军事部署就出现了,好在汉朝人在刚刚结束的战斗当中,已经取得了足够丰厚的战绩,所以在这一场战斗当中,他们并没有拼尽全力。
不过即便如此,波斯人也又一次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若非苏宁意外的得到了某条消息,恐怕他们的代价还会更加惨重,甚至有可能无法返回国内,参加平乱战争。
那么是什么消息就下了波斯皇帝和他的军队呢?是一条来自罗马帝国的消息。
今年也就是公元192年,罗马皇帝康茂德去世,新任罗马皇帝虽然在随后不久之后就宣布登基,但他却和康茂德不同,并不准备在边境地带酝酿新的战争。虽然在历史上,这位新皇也不得不卷入了与波斯人的战斗当中,但是现在看来,波斯帝国控制的两河流域,并没有流露出太浓厚的兴趣,于是,苏宁只能暂时放缓对波斯高原的征讨,转而开始蚕食高原附近的其他缓冲地带,北边的呼罗珊地区成为重中之重,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里,另一项重大的战略也开始进行,对于印度的征讨因为跨纬度的关系,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不服问题。所以整体的推进过程是相对缓慢的。不过康采恩也非常有耐心,毕竟当地的土地实在是太过适合耕种,在21世纪的某些统计数据当中,面积只有200万平方公里的印度,可以用来耕作的土地就超过了100万平方公里,达到了50以上的水准,而我可怜的大天朝,竟然只有7。
所以苏宁准备将这里发展成为粮食生产基地,并且改造成为东西贸易的中转站。但这一切也都需要时间来慢慢推行。其中光是移民计划,估计就需要十年的时间来,慢慢改变这里的风气。
这一切当然不可能由苏宁来亲自完成,它的教育体系已经为他培养了数量足够,素质也足够的人才,具体的细节都会有这群孩子们来完成,而他则需要继续在战略部署方面做出其他的决定。
西线的战场上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让他重新部署的事情了,所以他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回到了中原地区所在的东线战场上。
既然要作出决定,就需要了解足够的情报,所以他将这两年以来收到的来自东方的消息又重新翻阅出来。
由于无线电已经在他的控制范围内进行大规模铺设,所以即便来自东边的情报也会以光速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故而,这两年来他收到的那些消息都算是比较及时的。
甚至他还在这期间做出过一些,并没有引起太多人重视,但却很有可能改变未来格局的事情,一些在历史上注定要退出舞台的人,因为他的关系,而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并没有彻底的从这条时间线上消失,但他们也不可能继续在关中地带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了,所以他们的最终归宿,就是来到苏宁的麾下。
比如说那位在讨伐董卓的战争当中,并没有如同原本历史上那样战死的潘凤,如今正和他的主公韩馥一起,迁徙到了河中平原一带,过上了塞外桃源一般的生活。
至于这件事的原委,说起来多少就有些让人惋惜了。
韩馥是个生性比较懦弱的人物,虽然他手下的人才武将非常之多,而且他还拥有天下13州当中,被认为甲兵最为雄厚的冀州。按照常理来说,像这样厚实的家庭,一定能够帮她成为关东诸侯,当中实力最为强盛的一个。
可惜的是,他还没有使用自己的家底儿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这方加点儿就已经被旁边找一个野心家丁上来。
袁绍袁本初的确配得上野心家的称呼,早在黄巾起义之前,他就在家里训练勇士以至于惹得家中长辈直接怒斥他要害死整个袁家。但他本人却没有因为这样的训斥,而有丝毫的改过,而最后的实践更是鬼使神差一般的证明,他的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在这个纷杂的东汉末年里,识时务者为俊杰,还不是一句劝别人投降的话。袁绍这个已经摸透了世界变化的人,的确已经意识到了,将来可能出现的危险也已经为自己奠定了发达的基础。
待到他们联合起来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就已经被顺理成章的推选为盟主。当时的韩馥虽然已经掌握了天下的1/13,在那场讨伐董卓的战争当中,却也只能躲藏在幕后,默默的为联军输送粮草资源,其间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袁绍的首倡之功,但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袁家顾虑的缘故。
这是他的手下们都知道,韩馥这样说,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胆怯懦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