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开战 42(1/2)
列钦琴科看见德普一脸茫然的样子,再次沉沉的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的父亲早年间曾经在华夏国的东北地区驻军。华夏国当年的东北地区也是常年大雪,而且路径极不分明。在他们的内战期间,进行了规模极大的野外作战。而在冬季野外作战的时候,如何准确准时的到达目的地,是对他们所有野战部队的一次考验,华夏国当时的野战部队,是缺乏有效的机动装备的。而且当年华夏国内战时,在初期tg领导的武装力量实际上是远远不如秃子领导的武装力量,也就是说,在战争初期他们缺乏正面对抗的能力。所以他们必须要避开正面路径和交通线。就说他们要长期在野外完全没有路径的情况下,仅凭借地图开山劈路进行野外的战术行军。东北地区的大雪,常常会让他们的小部队失去方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于是他们对所有的基层指挥官进行的一种培训,叫做陆地雪原环境下战术行军培训。因为他们在总结过程当中发现,在陆地雪原环境下的行进其实和海洋路径行军非常的相似。所以在他们的指挥官之间,经常称之这种行动为陆军海上作业。
当年正是因为这个名字的特殊性,我的父亲和他们的指挥官进行了友好的交流。父亲非常惊讶这一套战术推进体系,也就在他自己的日记里有了详细的记录,因此我也就知道了一些粗略的情况。
第一,在海上行军,地球的表面是曲线的,其实需要不停的进行路径调整的。
第二,在海洋行动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常常是中间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可以追寻。仅仅可以依靠的即是指南针和海图。
第三,在海洋的推进行动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到风向洋流等对舰队行动路径的影响。
当然当年tg本身也没有什么海军人才,他们只是这么大致的归纳了一下。他们的取代理论也显得非常的粗糙,但是实际上却非常有用。
第一,在海洋行军,地球表面是曲线的,所以需要不断的进行路径调整,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海洋上很难找到参照物,完全是依靠视野推进,自然而然的最容易受到影响。而在雪原环境下行军,也是这样的,基本上很难找到参照物。所以也一定要不断的调整。尤其是平原地区。看起是条直线,走起来那就是南辕北辙。当然,陆地行军的距离是要远远小于海上行军的距离的,所以海洋上的调整角度,到了陆地上也相应的要缩小。也就说想要在陆地上的直线行军,其实在推进过程当中也需要一个固定的角度,去进行路径修正的。
第二,参照物的延续和设定问题,在海洋上参照物的设定自然是各个小岛和海岸线。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的航线都是贴着海岸线走的。在雪原环境下行军,也一定要保证参照物的延续,没有一个参照物就创造一个参照物。保证参照物在地图上和自己实际行动路径的延续,并且尽量保持参照物和地图标识点一致。
第三点,在雪原环境下要考虑到人的习惯性方向感影响。比如绝大部分人都有向某一个方向偏的习惯,走着走着向右了,走着走着向左了等等,一定要注意。
只要做到了这三点,在雪原的野外陌生环境下行军,也是能够做到准确的。
现在的局面很显然,华夏国的陆军海上作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对手的侦查部队并没有在这暴风雪之中迷路,而我们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虽然我们常说冬季就是我们的守护神,但是冬季的暴风雪绝对是个例外。队长,我相信这一点你也是认同的。我们缺乏像对手侦查部队那样的暴风雪里行军和方向判别的能力。
列钦琴科顿了一下,继续说到:与其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转,不如直接抓住敌人的尾巴死死的咬住。队长,你要尽快作出决断了。
德普听完列钦琴科的话,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再一次陷入了沉思,手不停的拍着国界碑,身子也围着国界碑走了起来。
其实说到底。列钦琴科就是担心继续南下会在这暴风雪的天气当中迷路。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其实自己也有过一些考虑可行性的方案,那就是设定一些可见的标识点。当然很明显就会留下大量的痕迹,无论对于侦察作战还对于后来的撤退而言都是有极大的风险。本来自己对于这种措施还是犹豫的,不过华夏国的军队想要在暴风雪当中行军,也肯定要留下足够的标识点,否则他们也会迷路的,既然他们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呢?这正是德普纠结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因为华夏国既然派出了侦察部队越过边境,那就预示着华夏国的行动已经迫在眉睫,而且不会因为暴雪的影响而停滞。
从华夏国侦查部队的运动痕迹上的看,774团的侦察部队并不是长生林地区出发,还是从远端的30哨所出发,他们进行了一个由东向西的长距离的迂回。
显然,这是很不正常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774团的打击力量都应该是存在于长生林地区才是比较合理的,毕竟30哨所距离战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一旦牵扯到边境哨所,很可能双方的战争会直接升级,这一点应该华夏国也承担不起呀。
当然还有一种结果,就是对手的侦察部队确实是从长生林地区出发,只是他们在到达自己预定目标的路上迷路了,也就是说他们整个运动痕迹都是乱的,最终虽然找到了目标,但是他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