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七章 十常侍vs何进 下(1/2)
这话可说到何太后心中了,何太后这时候是垂帘听政的状态,权利比他哥哥何进大多了!虽然比不了后世的慈禧,但是只要开口,一般无人敢反对。
何太后可不是慈禧,她虽然贪恋权利,但也没脑子手腕,自古以来,外戚和宦官就是针锋相对,无法共存的两股势力,因为权力这东西,分的人越多,享受到的就越少,没有人愿意把它分给别人。
何太后要保住十常侍,她想的倒好,不外乎来分何进的权!
或许何太后觉得,自己儿子当了皇帝,她自己当了太后,哥哥何进当了大将军,天下的权利都是他们家的,还怕这几个啥也不是的太监么?
于是她就对何进说:
“我和你出身寒微,如果不是张让这些人尽心侍候抬举,怎么能享受这等荣华富贵?蹇硕要对付咱们,现在只要杀了他便行了,你何必听袁绍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的话,对跟我们一条心的张让他们赶尽杀绝呢?”
何进是个屠夫出身,也是没有什么太高政治智慧的,要不然也不会后来被袁绍耍的团团转了。这时候,他一听何太后如此说,加上太后坚持,也觉得是,只要杀了蹇硕就妥了,决定放过张让等人。
司隶校尉袁绍就又出来劝谏说:“我们的意图已经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现在如果不对宦官们斩草除根,将来必然遭受祸害。”
何进没有听进去,反而恐吓袁绍等人说:“我意已决,你们再多言就斩首示众。”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何太后垂帘听政,何进参录尚书事,也就是帮着皇帝批阅奏折,下达诏书,拥有皇帝的部分权利了。
灵帝在位时,虽然十常侍也动不动下个诏书,批个奏章啥的,但他们都是假借皇帝的名义,是违法的,而何进现在要做这些事情,就已经合法了。
但事实上最是事与愿违,是汉灵帝刘宏在位时,十常侍权倾朝野,谁敢不服?这刘宏一蹬腿,满朝上下瞬间转向,都看着老何家的脸色了,他们能甘心失去权势么?
而且兔死狐悲,有兵权的蹇硕死了,他们现在更是随意被何进拿捏的主,常常听闻袁绍等人劝谏何进杀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于是你来我往,两方斗争开始趋于白热化起来,张让等人虽然手中无兵势弱,但他们早就在何太后身上做好了功课,得何太后力保,于是两方僵持下来。
这时袁绍又对何进劝说起来,这便是著名的董卓之乱的开始:
“您可以征召四方英雄之士,率兵来京师,借他们之手诛杀阉竖,这样就不容太后不从了。”
何进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主簿陈琳就劝阻说:
“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闭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样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怎么可以用欺诈办成呢?
“如今将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行虎步,为所欲为。这样对付宦官,好比是用炉火去烧毛发。只要您发动,用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那么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达到目的。
“然而如今反而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将称雄,这样做就是所谓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给别人一样,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罢了。”
这时候许多地方已经是不服汉朝天子,就跟半个周天子吉祥物一样,因此各地大军到来,不是尊王,是称雄来的!
典军校尉曹操听后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您作为皇帝国戚,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依照本意独断独行,惩治那些罪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先前窦武之事的教训并不久远,应该赶快决断。”
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是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何进的僚属王匡与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让他们回乡去召募军队。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让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军河内郡,焚烧黄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阳城中。这些行动都以消灭宦官作为口号。
于是何太后大为恐惧,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罢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进所亲信的人守在宫中。诸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定,只是由于厌恨你们。如今董卓马上就要来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袁绍劝何进乘此机会一网打尽,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进不许。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
何进的密谋因时间太长,泄露了不少。宦官们感到恐惧,想改变局势。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她叩头请求说:
“我现在犯下罪责,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