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平定楚帝国(1/1)
天子在羽林卫的簇拥下离开了天都山,仙子峰又愀复了往昔的平静,不过,仙子素来古井不波的心湖,却泛起了阵阵涟漪。
这一个寒冬,可谓是风云暗涌,双方都在为了开春之后的大战做好各种准备。
寒风刮骨,鹅毛雪花肆虐,就是为生计而忙碌的百姓也不得不躲在家里,围着火盆烤火取暖。
这是冬季最为寒冷的时节,不过,让人预想不到的是牧淳风与宫棠枫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跨江出击。
苏化江常年水流湍急,实为天然的屏障,两军隔江对峙,中华帝国军不仅搜集江边的渔船,还大肆建造大量的船只竹排,摆出要强行渡江的态势。
对岸,楚军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构筑了交错纵横的防御工事,楚王为鼓励士气,称苏化要塞固若金汤,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攻破。
但楚王没有想到的是,中华帝国的天子竟然会用两大主力军团做为诱饵,把他再一次征召组建的三十万大军牢牢的吸引在苏化城一带,更没有想到中华帝国的疯子皇帝会在最寒冷的时节发起进攻。
以突尼哲为统帅,十五万中华帝国军从苏化江下游三百多里地的支流灞江强行渡河,攻占了灞县、丰县等地,沿江河往上游挺进。
狐啸云的二万虎豹铁骑随后也从灞河渡江,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虎豹铁骑及以部族战士为主的骑军发挥了强大的机动性及可怕的冲击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掠地,楚军望风披糜,不是被击溃就是投降。
楚王急忙分兵,在陈庄一带构筑防线,而突尼哲的大军推进至邱县一带,便停止了进攻,开始修筑防工事,摆出长期防守的态势。
随后,郑之侠率第三军团顺江而下,移师驼洲,有从灞河渡江之势。
如此战略调整,令楚王大为头疼,苏化要塞可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构筑起来,中华帝国军却不强行渡江进攻,而是绕了一个大圈,路途虽远,但从侧翼进攻,令号称固若金汤的苏化要塞变成了无用的摆设。
不得已,楚王只得下令楚军于最寒冷的时节对突尼哲所部发起进攻,希望能在郑之侠的第三军团抵达邱县之前击溃突尼哲的十五万大军,方能腾出手来对付郑之侠的第三军团。
如此恶劣的天气,对于进攻方的困难可想而知,几近绝望的楚王已顾不了那么多,下令大军发起强攻。
突尼哲以各县城为依托,据险而守,且战且退,极大的消耗了楚军的有生力量,突尼哲退至江平县后,便下令全军死守,寸步不退,双方在江平县城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
有狐啸云的二万虎豹铁骑在外围游弋,楚军无法对江平县城实施四面包围,只能从正面发动强攻,攻防极及惨烈,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楚军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下连续发起进攻,已呈现疲势,大年三十晚,狐啸云率虎豹铁骑袭营,突尼哲率大军从城里杀出,两路夹攻,楚军大败。
随后,郑之侠率第三军团抵达,与突尼哲合兵一处,向苏化挺进,把楚王残部困死在苏化城内,牧淳风率黑狼军团渡过苏化江,扫荡苏化附近的洲县。
中华帝国四年三月中旬,苏化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楚王大开城门投降。
楚王的投降,也标志了楚帝国的灭亡,数十万联军久攻平塘、榆林关不下,也只得无奈退兵。
楚王投降,楚地仅剩的城池守将也纷纷献关投降,燕军则乘机出兵楚帝国,侵占了通远等一十五座城池。
牧淳风、郑之侠率两大主力军团打到通远城下就止步不前,收兵退守襄洲城,把守通远城的燕军则松了一口大气。
其实,这也是叶大天子的圣旨,襄洲为一大险关,易守难攻,只要不失守,便可把敌军阻挡在城下,而通洲等城目前则如鸡肋,不如暂弃,灭掉燕国,自然都收回来了。
一下子占领了这么大的地方,光是消化,就够你头痛几年,帝国财政已经快支撑不住了,得赶紧收手,后面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这些,都是卫无计的建议,叶大天子采纳了。
接下来,就是各大军团休整,朝廷委派大量的官员进入楚地镇守各洲府县镇,同时,叶大天子任用了大量原楚帝国的官员及世家大族的人,这也是安抚旧楚百姓的妙招之一。
战火所经之处,大量家园被毁,百姓流离失所,为安抚楚地百姓,彰显皇恩浩荡,泽被苍生,叶大天下旨,大赦天下(只针对楚地),免除楚地一年赋税,第二年只征收百分之五十的赋税,第三年只征收百分之七十,第四年才收足额。
同时,他命原楚军战俘砍伐树木,重建被战火摧毁的洲府县镇,加快安置开始回流的百姓,调派大量的粮食运送过来,以确保当地百姓最低限度的填饱肚子,不再起兵造反,鼓励当地百姓抓紧春耕播种。
而这些,需要大量的银子作为后勤保障,国库存银所剩无几,已经经不起折腾,叶大天子只能从楚地的世家豪族或大富入手,强行借用,朝廷发给借据一张,当是保护全家的平安符。
国内,要处理的事情也多得让人抓狂,好在叶大天子尽可能放权,让六部多承担事务,以减轻谭阁老肩上的压力。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