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神赐之地(三十八)(1/2)
甚至可以说,土着居民的存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气质,并使之在,极端恶劣的地缘z治环境中保持d立。
这个土着民族被称之为“瓜拉尼人”。
关于这个民族之于巴拉圭的重要性,可以透过一个细节体现出来。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定货币。
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货币的名称通常并不是随意选定的。
而巴拉圭人的货币就叫作“瓜拉尼”。
另外,“瓜拉尼语”与西班牙语一样,具备官方语言的地位。
瓜拉尼人是最初为西班牙人,提供帮助的土着部落。
这支已经熟练掌握了原始农业技术的部落,原始居住地并不是大查科平原,而是巴拉圭河东北部高地上的热带雨林中,
在西班牙人到来之时,瓜拉尼人已经开始向巴拉圭河谷移居。
换句话说,西班牙人之所以选定亚松森建城,正是由于得到了瓜拉尼人的帮助。
在瓜拉尼人的存在问题上,“1000毫米等雨线”起到了无形的调节作用。
安第斯山脉的“土豆”文明,并不喜欢太湿热的气候环境,但对于“木薯”来说,
1000-2000毫米的降水,才是它们适应的区间。
自拉普拉塔河口起,向北拉出一根纵线,能够帮助我们,在整个拉普拉塔河流域,
大致拉出一根“1000毫米等雨线”来,降水量西低东高。
当然,气候实际是在不断变化的,等雨线的位置也并非一成不变。
不过,这已经足够让大家识别出,哪些地区有机会,依托木薯之类的雨林作物,滋养出有存在感的原住民部落了。
在拉普拉塔地区,巴拉圭东部,也就是不包含北查科地区的部分,并非是唯一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缘z治板块。
乌拉圭草原同样位于这雨线的东部。
分处河口两侧的阿根廷得维的亚”的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让大家,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差异。
前者的年均降水量约在950毫米;后者则能够达到1100毫米。
这样看来,乌拉圭这个d立地缘z治板块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巴西的地缘z治影响力,
更不是因为乌拉圭河看起来,会适合充当一条行政分割线了。
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几乎同时登陆乌拉圭草原两侧时,这片草原上生活有一定数量的土着部落。
尽管由于草原地貌和温度的问题,乌拉圭草原上的原住民生活中,种植经济的比例,要比瓜拉尼人更低,
但乌拉圭草原内间杂的丘陵地貌,使之食物的来源,相比乌拉圭河以西地区,要更加的充足一些。在人口压力巨大的后世,历史研究者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认为,能够用来减缓人口压力的土地,是争夺的重心。
然而事实上,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人口才是争夺的目标。
无论是西班牙人还是葡萄牙人,都需要劳动力来帮助他们,进行殖民地建设。
生活在乌拉圭草原的原住民部落,被称之为“查鲁亚人”。
如果说,巴拉圭人经常会愿意,称自己为“瓜拉尼人”,那么乌拉圭人有时也会,用这个原始标签来称呼自己。
只是,这种自称本质与血源无关,更多是在借用那段历史,来凸显自身的地缘独特性。
就像法国人经常会被称为“高卢人”,却不代表他们在寻找凯尔特血统一样。
相比瓜拉尼人,查鲁亚人在后世的存在感要低得多。
在西班牙人试图探索乌拉圭草原时,查鲁亚人表现的并不友好。
前者之所以在初期,放弃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亚松森开拓,一定程度与查鲁亚人的攻击有关。
然而,即使是查鲁亚人,对西班牙人表现出了宽容性,仍然不意味着他们,在后世能表现出更多的存在感。
乌拉圭草原的沿海属性,使之较内陆的瓜拉尼人,更容易被欧洲移民压缩生存空间。
同时,身处两大殖民帝国之间的尴尬位置,又使得查鲁亚人不得不卷入西、葡两国,激烈的竞争中消耗自己。
在后世,大约有8的乌拉圭人,属于带查鲁亚血统印欧混血人,另有族的最后纪念了。
相校查鲁亚人,瓜拉尼人显示出了更多存在感,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联。
高达1300毫米左右的年均降水,让瓜拉尼人更容易依靠雨林作物的种植,来扩张自己的人口数量。
不过,与其它原始农业者一样,瓜拉尼人的生产生活中,仍然保留有很强的渔猎色彩,作物种植由女性承担。
这一地缘特征,使得瓜拉尼男人天生就是勇猛的战士。
类似瓜拉尼人的情况,在世界各地的丛林地带都存在。
在能够吞噬一切的工业怪兽出现之前,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外来者即使付出惨重代价,也不一定能够站住脚。
另一个帮助瓜拉尼人延续文化的关键因素,在于巴拉圭东部地区的偏远性。
在潘帕斯草原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情况下,大多数欧洲移民们,并不太愿意前往巴拉圭地区,进行开拓工作。
然而,这并不代表来自欧洲的影响力,不能渗透至此。
只不过,这一次发挥前锋作用的,是那些受命于j廷的传j士。
虽然,很多人会从z治和意识x态角度,警惕这些传j士的工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受命于j廷的传j士本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