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神赐之地(五十)(1/2)
两个因素造就了秘鲁鸟粪岛的存在。
首先,秘鲁沿岸的小型岛屿数量较多,能够为鸟类,提供躲避人类影响的生存环境。
如果大家把视线转移到,引发战争的“阿塔卡玛沙漠”,在后世绝大部分归属智利沿岸,
特别是争议领土一带,就会发现岛屿的数量几近于无。
当然,无人岛只是“鸟粪岛”生成的条件之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岛屿附近的海域,能不能够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这时,我又要提到一个,跟秘鲁有关的地缘概念了,那就是“秘鲁渔场”。
海洋鱼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并不是每一片海域都能够生成,有捕捞价值的渔业资源。
那些渔业资源密集的海域,会被称之为“渔场”。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上一直有四大渔场之说,分别为:倭国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
英国的北海渔场;以及我们将要解读的秘鲁渔场。
上述海域成为渔业资源密集之地,都与洋流有关。
除秘鲁渔场以外,都是由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暖流相遇而形成的。
温度的不同,带来了海水密度的差异。
在暖流与寒流相遇后,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得海水发生垂直搅动现象。
海底沉积的矿物质,被带到海面后,滋生了大量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秘鲁渔场的情况本质也是如此,只是,造成底层海水的垂直搅动现象,原因略有不同。
为秘鲁渔场提供营养物质的寒流,名叫“秘鲁寒流”。
这股寒流始于智利南部的西风带,然后沿海岸向北运行。
当进入南纬5°——25°的东南信风带时,在风力的作用下,海水开始出现垂直搅动现象。
原本在下层的寒流,带着海底的资源上升到海水表层,进而让处在食物链中的:
浮游生物、鱼类、鸟类,以及人类受益。
顺便说一下,秘鲁寒流和秘鲁渔场的存在,还在动物学和气象学上,造成了两件不同寻常的事件:
一件是温带企鹅生产;一件是厄尔尼诺现象。
在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印响中,企鹅是生长在南极冰原上的可爱精灵。
不过,借助北上的秘鲁寒流,以及寒流所带来的食物,企鹅甚至能够上溯到赤道附近生存。
由于厄瓜多尔沿岸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这种企鹅最著名及最北端的聚集地,这种企鹅被命名为“加拉帕戈斯企鹅”。
与绝大多数跨气候带生存的动物一样,身处热带的“加拉帕戈斯企鹅”,比它们在南极的亲戚们,
体型要小的多,南极企鹅身高只有50厘米左右。
而体型最大的帝企鹅,身高最多能达到120厘米。
企鹅在赤道附近的存在,以及体型上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只不过,人类所面对的环境,不仅仅有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
如果说,通过研究人类还能够知道,为什么企鹅能够,成为一种跨气候带动物的话,那么,
与秘鲁寒流有关的另一个气象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就没有那么容易让人了解到规律了。
在西班牙语里,“厄尔尼诺”是“s婴”之意。
19世纪初,在秘鲁渔场捕鱼的渔民发现,每隔几年的圣诞节前后,就会有一股暖流南下,将表面海水的温度升高。
由于秘鲁渔场的鱼类,大都是适应的寒流的冷水鱼。
海水温度的升高,会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并给依靠他们生存的鱼民,造成重大损失。
无法了解背后原因的渔民们,只能把这种现象与“s帝之子”(s婴)的诞生联系在一起。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秘鲁渔场,在它发生之时,
整个赤道一带的中、东太平洋水温,都会出现出现上升的情况。
这一变化,还会对赤道洋流及东南信风的造成影响,进而让全球气候出现反常。
尽管后世科学家们,还无法完全释读厄尔尼诺现象背后的原因。
不过,最起码他们知道,只要新闻里不断出现这个名词的话,那么今年的气候就会有些不正常了。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比,秘鲁渔场的知名度反而要低一点。
不过,关于秘鲁渔场的情况,远在万里之外的国人,并非一无所知。
这片渔场,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捕鱼者,其中就包括国人。
21世纪第一个10年,由s东出发的一艘渔船,载33名船员出海。
8个月后,这条渔船再次回到我国海域之时,船上只剩下了11名船员。
记录这一真实案件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曾经爆红网络。
而这条恐怖渔船的出海目标,就是秘鲁渔场的鱿鱼。
就我个人来看,《太平洋大逃杀》如果有机会,不加改编的搬上银幕的话,将成为一部现象级高分电影。
可惜的话,改编的版权被乐视影业所买。
在乐视没有从现在的泥潭中抽身而出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很难进入实操阶段。
20世纪50年代,远洋捕渔业还不是很发达,不过,秘鲁鸟粪岛上的资源,已经可以影响到秘鲁的国运了。
在这些鸟粪岛中,储量最大的是,北距秘鲁s都利马约180公里的“钦查群岛”。
整个群岛聚集一上千万只海鸟,其中最多的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