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硝石战争(七)(1/2)
千万不要以为,智利仅仅是在与玻利维亚的领土争端中占尽了便宜,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在智利,
同时也是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会发现智利在南部领土和海岸线的争夺上,同样优势明显。
而在这个方向与,与之博弈的可是一直以大国自居的阿根廷。
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安第斯山脉分水岭,是智利与阿根廷的天然地理分割线。
问题是,这一原则,实际仅仅适用于,潘帕斯草原所对应的这段安第斯山脉。
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以阿根廷为核心的“拉普拉塔总督区”,是最晚建制的总督区(1776年)。
为了避免这个面朝大西洋的行政区,脱离利马的影响。
殖民当局一方面,将“上秘鲁”属性的玻利维亚,划给“拉普拉塔总督区”。
一方面,将麦哲伦海峡及火地群岛,留在了秘鲁总督区内,准确说是“智利都督府”的辖区。
至于荒凉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则如阿塔卡马沙漠一样,长期为相关国家也忽视。
阿根廷直到1870年,才开始对生活在这片荒漠的土着居民,进行征服工作。
上述历史意味着,在拉美国家纷纷d立,并开始明晰边界时,智利在理论上,
可以主张整个火地群岛,及麦哲伦海峡北侧的土地,为自己的领土。
然而,这种把手伸到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做发,注定会引起阿根廷的不满。
如果说,身处中安第斯山脉之上的玻利维亚,难以尽占原本划给它的北查科平原。
那么,太平洋属性的智利,想在阿根廷眼皮底下,拿到这么一大块土地,也是千难万难。
只是,既然有了这一依据,想让军事上强势的智利完全放弃,同样也是困难的。
荒凉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也许暂时没什么价值,但地缘z治意义重大的合恩角和火地群岛,价值早在大航海时代,就已是众人皆知了。
安第斯山脉延伸至南美大陆的最南端,被海水分割出了,包括“火地岛”在内,被统称为“火地群岛”的一系列岛屿。
整个群岛中,包含有两条重要的海峡:比格尔海峡和麦哲伦海峡。
前者位于“火地岛”的南端,又称“大火地岛”,与附属岛屿之间。
后者则位于“火地岛”与大陆之间。
合恩角,则位置整个群岛的最南端岛屿——合恩岛。
在大航海时代,上述两条陆间通道,几乎是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必经之路。
表面上看,走合恩角也是方案之一,但常年远洋的海员们知道,在南纬40°以南至60°的海域,
西风将变得非常的狂躁,被称之为“四十度咆哮风带”。
在强大风力的影响下,这一地区海面的波浪,常常高达四五米,且纬度越高风力越大。
海员们则形象的将这一特色描述为:“四十度以下没有法律,五十度以下没有s帝”。
不幸的是,合恩角的纬度为55°56‘,正是风力最盛的区间。
由于距离冰冷的南极大陆,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且位于两洋之间。
在冷暖洋流交汇的影响下,合恩角附近海域,还终年笼罩在大雾之中。
根据统计,仅在17-19世纪中的200年当中,就有超过2万名船员葬身于此。
以至于合恩角,成为了最着名的“海洋坟场”。
相比之下,受到陆地保护的比格尔、麦哲伦海峡,通行条件就要好的多了。
同时,海峡易守难攻的特质,让西班牙能够投入较少的成本,就能够严控对手的侵扰。
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后来称霸海洋的荷兰人还是英国人,都很难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战略优势。
问题是,当智利和阿根廷,必须进行地缘z治分割时,这两条海峡及其附属岛屿的z治归属,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最终,在硝石战争激战正酣的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双方签订了边界条约,确定了后世双方现有的边界。
不考虑殖民时代的z治遗产,纯粹从地理分割原则的角度来看,智利算是在领土分配上,占据了优势。
在分配方案中,麦哲伦海峡的东入口,成为了分割基点。
围绕着这个入口,智、阿两国,划出了一条,大体呈直角状的分割线。
智利得到了整条麦哲伦海峡、将近半个火地岛,以及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南部。
同时,比格尔海峡的东段中线,成为了两国最南端的边界。
包括合恩角在内的火地群岛南部附属岛屿,都归属于智利,比格尔海峡以东的领土,则归属于阿根廷。
总得来说,1881年的边界条约,解决了智利了阿根廷,在这个敏感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只是这并不代表,两国在条约的具体理解上,就毫无争议了。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比格尔海峡东端的三个岛屿:皮克顿岛、伦诺克斯岛、努埃瓦岛的归属问题。
此后一百年间,两国为了这三个岛屿的归属问题矛盾不断,甚至差点引发战争。
智利方面认为,比格尔海峡的主航道,应该延伸至这三个岛屿的北端。
而阿根廷方面则认为,这三个岛屿,已经不属于比格尔海峡范畴,而是位于海峡以东。
最终,在j皇及相关国家,包括国际仲裁机构的仲裁下,智、阿双方还是在1984年,签订了和平条约。
上述三个岛屿,成为了智利合法领土的一部分。
单从边界划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