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日不落帝国和它的继任者(二)(1/2)
回顾大英帝国的殖民史,你会发现,单纯从殖民一词的本意来说,
因英国移民而形成的国家,只有身处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
尽管,大英帝国的遗产中,包括“英联邦”这个,由50余个d立国家,组成的邦联体,以及让英语,
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但真正能够与英国结成核心联盟的,只上述四个,与之有共同文明基础的国家。
五国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性,在后世很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二战后,
由上述五国情报部门,共同搭建的情报共享平台——“五眼联盟”了。
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在21世纪的崛起,人类内部的竞争,将不可避免的,更多体现为文明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z国人,除了更准确的,认知和挖掘自身文明的长处,更需要认清世界其它文明的特点。
将全球竞争简化为中、米之间的竞争,或者笼统认定为,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并不足以构建清晰的认知模式。
从历史和文明定义角度来说,由英国而起、米国进行升级,英、米、加、澳、新五国为核心的,
z治成员的地缘共同体,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个,d立文明体的存在。
我们可以将之称为,“英米文明”或者“盎格鲁-撒克逊文明”。
有鉴于此,与其说接下来的内容是在解读米国,倒不如说是在从地缘角度,全方位的认知“英米文明”的形成了。
既然要从“文明”的高度,来审视“英美文明”的存在,那么我就需要从源头,也就是从英国入手,梳理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在我们的语境下,后世有用“英伦三岛”,代指英国的说法。
英国在哪里?英吉利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国人来说几乎是一个谜,而其在我国的所作所为,从一开始便给国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英两国直接接触比较晚,在中英双方相互了解方面,英国人听说z国要大大早于国人知道英国。
早在公元2世纪,希腊、罗马人称我国为“赛里斯”国,意为“丝国”。
大约从10世纪起,欧洲人通称我国为“契丹”,称国人为“契丹人”。
这是因为,当时我国北方是辽、金,辽原名契丹,故欧洲人称我们为“契丹”。
m古帝国于13世纪崛起,大大震动了欧洲各国,英国人也首次听说了,东方的m古帝国和鞑靼人。
尽管,蒙人建立了元朝,但是,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英国,不少人仍然沿用旧名,称我国与国人为“契丹”和“契丹人”。
年间,英国有一个向外发展计划,名为“契丹探险”,目的在寻找一条,通往亚洲的道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是该计划的股东之一。
在中英两国直接接触以前,英国对于通往我国的海陆交通,曾作了长期的探索。
并且在1583年即万历十一年、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年,英王伊丽莎白及詹姆士一世,
先后共三次派使者带信给我朝皇帝,企图实现与我国的直接贸易与通商,均因种种原因,信件未能送达。
我朝严守闭关政策,英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都未能与朝庭,建立正式商业关系。
朝庭一方面也一再宣布,禁止英船非法入境。
英国人在吃了闭门羹后,一方面贿赂广东总兵陈谦,敲开了我国贸易的大门,另一方面,
在朝廷逮捕陈谦,禁止英国贸易时,英军占领虎门炮台,用武力破门而入。
所以,在我朝与英首次官方接触中,英国的真实目的暴露无遗。
双方经过武装冲突及交涉后,广东官员虽然允许英国人,带走在广东购得的货物,但英国船永远不得再来。
绝大部分国人,对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基本一无所知,仅仅只有少数海商比较清楚。
大部分人口中的“西洋”,并非指欧洲,而是指婆罗洲,即加里曼丹岛以西的广大洋面:
婆罗洲以东,则称东洋,在万历年间,意大利传j士l玛窦至我国,自称大西洋人,
并献《万国宝鉴》(又称《万国图志》),朝庭始知有欧罗巴洲,并了解到欧罗巴洲中,有七十余国,统名曰“大西洋”。
荷兰是较早与我国接触的欧洲国家,以其人头发微红,国人称之为“红毛番”或“红毛夷”、“红毛鬼”,简称“红毛”、“红夷”,尚不知有所谓英国人。
当英国人在荷兰人之后首次来华时,他们被误当成荷兰人而称为“红毛番”或“红毛夷”,此后,国人对英国的了解与认识,就和荷兰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关于“英伦”二字是怎么来的,并没有很确切的说法。
从发音来看,应该是“英格兰”在后世民国时期的一种译法,就像“剑桥”当时又被译为“康桥”。
也许是觉得“英伦”听起来,比“英国”更显浪漫吧,后世在形容某种来自英国的时尚风格时,经常还会使用这个词。
相比讨论“英伦”还是“英国”两个词,哪个更显浪漫,大家可能更关心所谓“三岛”,到底指的是哪里。
地理上,英国及21世纪的爱尔兰所处的这片群岛,被称之为“不列颠群岛”。
一定要在将之对应成三个岛屿,那么它对应的应该是:不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