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第二次大凌河之战三(1/2)
祖大寿拆开了信件,只见其中之的内容,不是什么劝降的文字,而是金国的战略行图。
祖大寿大吃一惊,这等行事机密之事,为何金军会传给自己?
“难道金军中有我朝的卧底?”祖大寿思索了一阵,也只有这个判断了。
想到这,他马上就将信件受了起来,如果真是卧底存在的话,这信件就越少为人所知为好,以免传了出去,对卧底的性命造成不利。
祖大寿开始也只是怀疑,可接下来金军的行动却越来越附和信中所言,不急于进攻,而是一直选择围城。
“他们真的是想围城打援?如此说来那金军中有我方卧底岂不是真的了。”祖大寿越发证实了他的观点,但他却没有与任何人商量,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种事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另一方面,驻扎在锦州的陈渊也受到了大凌河城被围困的消息,他原先对此就早有打算,所以早早的就开始调集辽东军到锦州来作为救援的后备力量,可实在没有想到,后金反应居然如此之快,在他各方人马还没有集结完毕之时,金军居然就发现了己方的行动,并带人围了大凌河城,实在是陷他于被动。
不过幸好他让祖大寿临走之时带足了干粮,所以他还有时间准备准备。
这大凌河城他是一定要救的,一来此地战略位置极为特殊,乃是他辽东布局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与祖大寿之间的约定,要是他有难,陈渊必是要救的。
但对于在野战中对敌金军的八旗铁骑,他还是有些信心不足,自从萨尔浒之败后,明军就已经元气大伤,在辽东的广阔战场之上,还从未在野战中有过战胜金军的记录。
虽然之前袁崇焕有取得过宁锦大捷,但那是明军在依托锦州的坚固城防的基础之上取得的,但救援战可是实打实的野战合杀,没有什么城防为他们提供庇护,这到底该如何的打法,陈渊也是拿不准。
如果他在战场之上失了利,对明朝来说将彻底丧失大凌河城这么一个战略要地,对他个人来讲,也将会被朝廷追责,从此将永无翻身之地。
这几天他仔细思考着如何对付金军的铁骑,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阅兵时刘良佐的戚少保的车营阵法,也许是对付金军的狠招,于是便招来刘良佐商议战局。
刘良佐之前还因为自己好生准备的车营阵没有被陈渊采纳而有些郁闷,现在陈渊又突然招他来商议用车营阵法来练兵,实在是高兴的不行,自以为大展身手的时机到了,于是便又在陈渊面前吹嘘卖弄自己的车营阵心得,也确实把陈渊弄的一阵心动。
于是陈渊便砸了大把的银子和人员给他,要他打造战车,训练人员,刘良佐得了命令,便用心去办事去了。
另一方面,陈渊在积极准备救援的军队的同时,也在不断探查着大凌河城那边的消息,但自从莽古尔泰的正蓝旗的大军穿插到了锦州与大凌河城之间后,而地的消息传达便愈发的困难,但陈渊仍然没有放弃,不断地派送斥候前去前线探查情报,前前后后竟也死伤了数百人之众,所得的消息也是有限,只是知道了金军的军队大体的布防,对大凌河城内部现在什么情况却是两眼一抹黑。
而金国那边,想要围点打援,但却迟迟没有等来明军援军的消息,他们也派了不少的斥候前去锦州城方向探查情况,但斥候到达锦州城外,却只见到锦州城大门紧闭,也不似有出动军队救援的景象。
眼望着大凌河城那边的城防不断的在加固,自己却毫无动作,不免有些烦躁了。
金军这么多大军耗在这个地方,每天人马嚼食,耗费也是不小,在这么下去他们肯定也是吃不消的。
于是皇太极便开始质疑战前制定的战略,他招来众王子贝勒,汉臣武将,在一起商议战略的安排。
会上,多尔衮一派首先向汉顺王孔有德发难,攻击他所制定的战略缩头缩尾,致使金国大军在大凌河城附近已有大半个月了,可却在军事行动上毫无进展,反而明军把大凌河城加的又宽又高,让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孔有德也知晓了他之前的建议有所漏洞,便出来报告皇太极:“大凌河城加的再宽再高于我们来讲都无关精要,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要将他们围降的,关键是南明锦州方向的援军迟迟未动,臣猜测定是因为祖大寿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带了足够多的粮草,这一点从祖大寿在第一次大凌河战斗中几次突围,而这次却安分的守在城内就可以看出。
而锦州的援军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祖大寿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便不贸然出兵救援,只在等着聚集其他路的援军赶来。”
皇太极听了觉的十分有理,之前因为此时对孔有德产生的一些怒气也消散了,便耐心的询问:“那我们要接下来要如何应对?总不能就这么一直等着吧!”
孔有德回答:“依微臣之意,关键还是要把锦州的援军引出来才是,而锦州有因为放心祖大寿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而不肯出动,那我们便制造假消息引他们出来。”
皇太极一听,马上就来了精神头,便问:“那要如何引他们出来?”
孔有德又说:“不如让几个我军中的汉人假扮大凌河城突击出来的明军,去到锦州城,就向他们传达大凌河城即将守不住的假消息,让他们赶快来援,逼迫他们出来。”
“如此甚好!”皇太极深感此计策的绝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