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战后余音(1/2)
由于留下的人太少,整个广宗城战场的善后工作整整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通过统一计算,皇甫嵩与张梁一战,斩首至少达到了三万,另外黄巾军逃跑,被驱赶到河中的死亡人数更是达到了五万人以上,一战死伤如此之多,战争的残酷便可见一斑。
甚至就算张角已经先行病死了,但因为之前灵帝的一句“唯张角不赦”,皇甫嵩便想方设法找到了张角的坟地,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许烈也是有些唏嘘,可怜张角这般人物,连个安稳的死法都没能够拥有。
不过,许烈倒也并不同情他,胜者王侯败者寇的道理张角不可能不明白,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能想到自己可能的结局,许烈完全没必要那么悲天悯人地去同情他,因为他根本就不需要。
十一月,皇甫嵩与钜鹿太守郭典攻张宝于下曲阳,再次一战功成,斩首之数达到了更恐怖的十多万,而皇甫嵩还在下曲阳城南方向筑起了一座京观,一时之间,天下热议纷纷,拍手称快者有之,谴责非议者亦有之。
不过,不管他人如何议论,皇甫嵩此时确实是威名著于四海,当今天下,无人可与之匹敌,包括卢植和朱俊两位。
而许烈也很可惜,因为往事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失去了这最后一波刷功绩的机会。
之后,朝廷很快下旨犒赏有功之臣,拜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两县,合八千户,一时之间,风头无两,显赫当世!
皇甫嵩在表功奏章中盛赞卢植的行军方略,称平定黄巾过程中实际上运用了很多卢植定下的规划谋略,如此方才成功,于是,灵帝一高兴,又恢复了卢植的尚书之职。
当然,皇甫嵩的奏章中对于许烈的赞赏也是重点突出,其文如此写到:
“北军五校越骑营军司马许烈,年未及冠,天资纵横,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表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偏师,抚众则和,奉令无反,临机制决,算无遗策。其人战张角,破波才,败卜己,斩张梁,冲阵斩将,奇袭破敌,阵前有先登之功,帐中有筹谋之劳。臣恳请陛下多加厚赏,效昔日千金市马骨旧事,以示朝廷求才之意、怜才之恩!”
而最后的结果倒也算是应了皇甫嵩、朱俊昔日所言,得了个一郡之长的位置,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也算得上和曹操的济南相平起平坐了。
其实lùn_gōng劳,整个平定黄巾的过程中,曹操是肯定比不过许烈的,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曹操为官多年,资历丰厚,而许烈年未及冠,且之前从未为官,两人所获封赏自然是不一样的。
而在许烈看来,他能够被封为东郡太守,实则还算是不错的了,甚至说更合他的意。
当然,这只是在许烈看来罢了。
事实上,许烈之所以被封为太守,真正情况其实还是整个朝堂博弈的结果。
何进新进大将军,自然希望更多地掌握兵权,而因为黄巾之乱的关系,卢植、皇甫嵩、朱俊脱颖而出,虽然卢植恢复了文职,但皇甫嵩和朱俊还是让何进感受到了不安,而恰好许烈又基本可以算是这三人一系,何进自然不希望看到许烈再掌兵权。
但是许烈毕竟功大,天下皆知,不得不赏,于是何进便举荐许烈由武入文,成为了东郡太守,美其名曰培养后辈,实则明升暗降,集中兵权。
而对于十常侍而言,所有的清流党人其实都可以算作是他们的敌人,既然不得不赏,封个外放的一郡之长总好过让这位大汉的新星总是待在雒阳来得好。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有一个人的态度。
灵帝从一开始的金殿之试便很是喜爱许烈,如今许烈又立下大功,灵帝自然想着好好封赏他。
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条的基础上,方才有了之后的一切博弈。
如果皇帝的态度背道而驰,那许烈就算是立下再大的功劳也没用,毕竟这还不是乱世!
不过,就算以武入文,许烈也打破了整个大汉四百年来位至一郡之长的最低年龄!
以十八岁的年龄成为东郡太守,注定会在史书上记下光辉的一笔!
何进、十常侍等人殊不知他们自己以为的好结果事实上对于许烈而言也一点也算不上坏事。
毕竟,对于明白乱世将会来临的许烈而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成为一郡之长,那是再好不过了。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才是许烈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
倒不是说许烈不希望升武职、掌兵权,而是许烈明白,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武职,若是做不到皇甫嵩、朱俊这般中郎将的程度,实际上所能真正掌控的军队也没有多少。
更何况,人们总是盯着那些鹤立鸡群的人,如皇甫嵩、朱俊一般,稍有异动,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要想做些私密之事也是极为困难。
而许烈成为一郡之长,虽然最开始肯定极为困难,能掌握的力量更是有限,但是只要他能撑过这几年,等到他日时机一到,那便是天王老子也管不了他了!
再者说了,趁着年龄还小,所有人都还不是特别地关注时,多积累些东西,低调行事,总是没有坏处的。
收到灵帝赏赐旨意的许烈独自一个人坐在死去将士们的坟前,暗暗思索了将近一个时辰,等到一切念头通达,方才起身,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