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玲珑点窍 阴兵劫营 9(1/2)
1918年1月24日子夜,三原城内西南红房巷,染坊玲珑阁。
“接下来,咱们分解当下三原的形势。”晏平放下酒碗后,又手握木条,抬手一指地图继续说道。
“大家想想,三原此地如何?
“三原古城,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注:1287年),当时城肖钟形,北临清峪河,河岸深十丈,其险天然,可据为城壕。城墙周围九里一百八十步,这也就是咱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原城的南城.
“入明以后,三原商贾云集,因南城已再难容纳,而清峪河以北人烟凑集之密几与南城相当,所以嘉靖二十年(注:1541年),时任巡抚谢蓝增筑北城。北城雄踞清峪河北岸,两城南北夹河对峙。万历年间少保温纯修葺城池时,为方便居民往来,在河上兴建龙桥,使南北两城相连,从而成就了如今三原南北二城跨河而立的布局。而且,有明一朝,在南北双城之外,三原的四关城池也渐次修成。
“西关城,较为重要,为通三边必经之地,明初即筑郭城,周一里六分。
“东关城,创自明崇贞八年,周三里三分。
“北关城,即北城,有瓮城而无关城。
“南关城,形肖钟钮,如今只有其名,只见街巷而不见关墙。
“之后清咸丰四年(注:1854年),重新修葺城池。也就是当下所见的三原南北二城的城墙,墙高3丈余,基宽3丈,顶宽7尺,坚实牢固。城墙筑墩台、女墙垛口千余处,绕城筑壕池,深3丈,宽5丈。两城楼橹相望、易守难攻。
“由此,经元明清三朝更迭,五百余年经营,如今的三原,已经是南北双城四关十四街五十九巷,其规模形制不仅冠盖渭北,即使在陕西各县中也是首屈一指。
“三原城内向来人文荟萃,元延佑七年(注:1320年)所立的学古书院和明弘治七年(注:1494年)所立的宏道书院,这两处书院,咱们几人也都很熟悉了,其规模之宏大,在陕甘数省影响之远,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有此文脉,当年年羹尧任陕甘总督时,特请将陕西督学从西安移至了三原,从此陕省的学台衙门不在省城西安,而是设在了这三原城内的察院门街。
“最明显的一点,还是三原的富庶!
“元明两朝,三原就已经富甲渭北。特别是前清同治六年(注1867 年)陕甘回乱之后,关中各县县城多有毁损,尤其邻县泾阳经历城破之痛,损失至为惨重。而三原因墙高壕深,固守坚城,而幸免于难,保全了全城百姓和数百年集聚的商贾资财。待战乱平复后,仅泾阳一地的布商徙居三原者就甚众,其余各县各类商家多有跟从,因此三原自此以后日益繁盛。
“三原一城之精华,正是当下咱们处身所在的南城,南城以其五街二十七巷最为鼎盛繁华。南城中,有汉朝所建的白渠从东西穿城而过,在我西北黄土盐碱之地,一城百姓能得此曲水滋养,可谓得天独厚。
“自明嘉靖以来,南城就以古城中央的钟鼓谯楼为中心,商贾密集,楼南有米麦市、手帕市、板木市。楼北有果子市、丝市、铁器市、菜市。楼东则是盐店鳞次栉比。书院街上还有花市和骡马市。当然,还有这火盆里木炭的来处----柴炭市。
“不仅行市兴旺,这南城内还有众多的店街星罗棋布,买菜的菜市街、卖盐的盐店街、卖油的油房道、糊灯的转灯巷、绣手帕的手帕巷、扎箔子的箔子巷、卖马具的马头巷、晋商布庄云集的山西街。呵呵,对了,咱们现在这个染坊所在的红房巷,历来就是染房晒染色布的场子,人称红房场子,所以才得名为红房巷。
“说了这么多的三原,此刻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为什么,这三原在陕西一地,虽然上不及西安盛大,下不及潼关宝鸡地形险要,但却历来都是各方想要称霸关中时的必争之地。
“归纳了一下,我以为个中原因有三:
“其一,曰守中之位。三原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耀州,县境地处关中正中,恰好在周边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这一圈大中城郭的圆心位置,八方汇集,远近通达,乃是关中腹心,所以自古隶属京畿重地。
“其二,曰养命之土。自北魏年间置县,凡一千五百年来,三原一直就是历朝国都长安的粮仓,物产丰饶,所谓‘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而且受益于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方联通,所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富甲渭北关中,资财集聚。有道是,食大于天,无可或缺。财能通神,是所必争。此处涵养充足,退可安民,进可养兵。三原在手,长安可定,陕西无忧。三原若失,长安必乱,陕西板荡。
“其三,曰紧要之地。三原,位于关中平原之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形势天然三分,即南部平原曰丰原、北部台原曰白鹿原、西北山原曰孟侯原,故有三原之名。是故,三原在手,攻守随心,进退自如。南向由高望低,隔渭水俯瞰长安,只要准备完全,可以一鼓而下轻取长安。反之,如要北顾从长安来袭三原,则是挺身仰攻之势,只能节节必争,背水而战,进退失据。所以,三原自古就是长安故都的北门锁钥,兵家必争。
“大家再想想,三原之于胡笠僧和张义安二人应该如何取舍?
“胡张不是三原人,都是出身邻县富平。胡笠僧年幼在乡私塾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