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一世长安(1/6)
苏籍虽然离开神都,却没有远遁万里之外,而是去了离神都数百里的长安。一
世长安!长
安是赤汉神朝的故都,正因如此,在大晋神朝建立后,长安彻底被废置,千年以后,长安早已不见昔年万国来朝的繁华。古
人云“一年成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长
安以前是都,现在是集,千年成集,古今独此一家。长
安集外有渭水,昔日清澈,自从五年前那场地震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导致渭水变得浑浊,所以现在长安集的人用水艰难,原本就不多的人,现在更少了。就
连护佑一方的土地庙,都香火寥落。苏
籍路过这里,见到这处疾苦,便下意识留在这里。他
同此世的贵族不同,并非视人命如蝼蚁,因此就连下贱的车夫,都能在他这里被等而视之。
世人尊重苏子思,亦有这个原因在。于
此世,他是不同的,所以也格格不入。
长安集下有十二个村落,苏籍落脚的地方叫做孤老村。
如同其名,这个村里只剩下孤儿和老人。
村里唯一一间完整的砖瓦房是村长家,其他的房子都很破烂,仅能遮风挡雨。因为村里已经没有成年劳动力,所以只能搭建简易的木棚,在没有下雨的天气里勉强可以居住,若是遇到小雨,便只有进入原本破烂的危房,如果是暴雨,那就都躲在村长的屋子里。这
些事都是村长告诉苏籍的。
至于村长原本是军人,但大晋神朝有一政令,凡年满五十者,皆要遣返回乡,并视其平生积累的战功,分出一定额度的免税官田,当然仅免税到军人这一代。
这政令听起来还不错,其实有一个弊病,那就是遣返时,大晋是不发放路费的。而且十五二十从军的军人,如何能再耕田,故而大晋许多被遣返的老卒,最后反倒是落草为寇,为盛世埋下隐患。
孤老村的村长是为数不多回归乡里的老卒,因为从军出征多年,故而见识要比一般人多。
不过苏籍和他交谈,发现他见识不是一般的高,竟能说出西域的奇事,谈吐也无一般军人的粗俗。
苏籍心想村长怕是来历颇有些门道。
加上村长,村里的老人共有五位,其中一位是铁匠,却是驼子,也不是到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一位是说书人,现在已经口齿不清,因此讲故事连孩子们都不爱听。还有一位婆婆据说以前差点被选上绣娘,因为是长安人士,招忌讳,所以没被选上,且这婆婆现在已经瞎了,许久没有做过绣工。最后一位老人更教人意外,他不是诸夏人,而是来自域外,高鼻梁,深邃的眼眶,眼睛是海蓝色,虽然年纪很大,但五官线条仍是硬朗,他是西方神殿的神甫。大
晋对西方神殿的教义并不感冒,而且道门和佛门垄断宗教信仰,西方神殿也只能在一些繁华地带,传播些许教义,但不怎么成气候,只不过神殿势力到底庞大,因此还有些隐于地下的实力,当年大神官能入大晋,便源于此。
而肯来到孤老村这样地方传教的神甫,怕是整个大晋就此一例。苏
籍在孤老村经过的第一天清晨,便是在孩子们跟随老神甫吟诵的圣歌声中度过的。
他看得出孩子们不信神殿的教义,只是觉得圣歌的调子好听。村里共有三十名不足十岁的幼童,四十二名不足十五的童子。这
些孩子都是村长这几年陆陆续续捡回来的,说起来都要怪五年前那场大地震,导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类
似这些孩子身世的人还有许多,只不过许多怕是都没能活到现在。
事实上此世的平民都过得极苦,即使没有灾年,幼儿的存活率也是很低的,有些地方甚至五个幼儿,只能有一个长到成年。
苏籍以前是略有听闻,现在是亲眼看到这些底层百姓的疾苦。他
心里多少有些酸涩。
可是散尽明月山庄的财货,也救不了天下百姓。何
况今世之民,至少还是民,在神夏之时,不过是奴隶。
有时候最不把人当人的,反倒不是猛兽,而是人。自
有仁义道德以来,便有三六九等的划分。
苏籍知道这些问题,却没有办法解决,在他前生那样的盛世,也没有真正解决这些。
童子们的声音干净而纯粹,苏籍的羞惭才渐渐减少许多。
他决心做一点小事,于是去找村长。
村长高兴道:“苏公子愿意留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
苏籍道:“是的。”
村长道:“大概能呆多久?”苏
籍道:“不好说,不过我会让所有孩子都能识字。”
只有学会识字,才能学到那些可以改变命运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籍很明白这个道理。于
是孩子们每天又多了一件事,跟随老神甫唱完圣歌后,便要跟随新来的苏公子识字。苏
籍先教每个孩子做一个沙盘,然后用树枝在沙盘里笔划。教
小孩子识字,实际上是极为需要耐心的。
因为一个字不单是字,更是文明的传承。
识字不只是会写就叫识字了。
苏籍教的很慢,他尽量要孩子们明白每一个字的含义。不
过他教学的时间亦不算多,因为每天孩子们还要去采集野果,以及去捉鱼虾,如此才能填饱肚子。
老人们到底已经老了。村
长显然笑容比以往多,甚至舍得抽他珍藏的旱烟,虽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