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残阳似血(1/2)
袁崇焕之所以会冒险出击,是因为不久前之前与他的幕僚袁应昌的一席谈话:
袁应昌:“袁公是否还记得,上任之初对皇帝陛下说过的话?”
袁崇焕:“何话?”
袁应昌:“公曰:‘臣此番去,五年必平辽矣!’”
袁崇焕:“唔……!此乃聊慰圣意而已(安慰皇上的)!”
袁应昌:“然陛下当做何想?”
袁崇焕:……。
袁应昌:“公以为,崇祯二年,后金大举侵入京师腹地,袁公抗击不利,朝廷下旨责罚,为何又收回旨意?”
袁崇焕:“为何?”
袁应昌:“盖因公曾许诺,五年必平辽!然今四年有半,公之平辽策略何在?敢欺君尔?”
袁崇焕:……!
这番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你知道皇上上次降旨要处罚你,为什么又收回了旨意吗?是因为你曾说过五年必定收复辽东,如今已过去四年半了,你收回了多少土地?你就不怕皇上治你欺君之罪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袁崇焕突然意识到,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在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出现时,他选择了出击!
大陵河离锦州有一百多里,袁崇焕带着他的五千精锐星夜出击了,人数相当的情况下,正面交锋他没有优势,所以只能选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按说这个方法确实不错,皇太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皇逃窜,连抢来的东西都顾不上拿,带着他手下的骑兵们屁滚尿流的走了。
可是袁崇焕要的并不是把他打跑,他要的是把他打死!因为只有皇太极死了,他手下那些四大贝勒、四小贝勒才有可能会出现内乱,他才会有机会一举歼灭后金,实现自己平复辽东的夙愿。
于是皇太极在前面拼命逃跑,袁崇焕在后面奋起直追!大家带的都是骑兵,一跑起来就刹不住车,不知不觉又跑了一百余里。
当袁崇焕收住脚步,张目四顾的时候,立既便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此时已经深入了后金腹地,距离后金的大本营沈阳已经非常近了。
惊慌失措的袁崇焕赶忙指挥队伍后撤,可是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各领兵一万,截住了他的归路。
……!
崇祯四年十月一十六,一代名将,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被凌霄当做拯救大明最后一根稻草的袁崇焕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孤山如漠,残阳似血,看着身边东倒西歪的寥寥数十名士兵,和漫山遍野的后金铁骑,袁崇焕终于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他恭敬的整理好衣冠,向南拜了三拜后,拔出佩剑,抹向了自己的脖子!
……。
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凌霄大哭了一场,心痛的二天吃不下饭。
对于袁崇焕的死,他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首先,读史书不认真,连袁崇焕以前对崇祯吹过的那么重要的牛都不知道;其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把别人当做救命稻草,就不该随便敲打,就算有心敲打,也不该犹犹豫豫,给人留下无端猜测的空间。
总之,不管怎么样,袁崇焕还是死了,凌霄开始怀疑,凭借后世丰富的知识拯救这个末世王朝的可行性了!必竟在经过这么多努力后,不该死的还是死了,比如袁崇焕、杨鹤;不该活的却依然活的好好的,比如高迎祥、张献忠!
人生总是这样,好事要碰到一件都很难,而坏事则往往喜欢扎堆,袁崇焕的消息刚传来不久,另一个消息又让凌霄揪心不已。
崇祯四年十一月,皇三子,凌霄认可的唯一一个亲儿子,一出生就被册封为誉王的朱慈誉感染了天花。
天花在现代基本已经绝迹了,但在那时候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病,传染性强,死亡率极高,而且没有专治这种病的药,能不能活下来,全靠自己的造化!
凌霄听说消息后,便急忙赶到了玉漱宫,由于病发非常的突然,且病症严重,平时由乳母喂养的朱慈誉已经接到了淑妃宫中,由她亲自照料。
这个才一岁零十个月的小生命,是凌霄在这个世界唯一的血脉连系,看着他斜躺在床上,眉头紧皱,呼吸微弱,稚嫩的脸上和皮肤上长满了疱疹一样的红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御医了?御医怎么不在这里?”凌霄咆哮道。
满屋的宫女太监们全吓的跪了一地,口里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说些啥,淑妃见状,忙命令他们退了下去,柔声劝慰凌霄道:
“陛下不用着急!御医早上便来了,开了药给誉儿服下,刚刚才退下去的。”
“现在情况有所好转了吗?”
“看模样似要强些了,脸色没那么红了!得了这种病,也是誉儿的命,能不能熬过去,全看他自己了!”
说着也是语气哽咽,不断垂下泪来!凌霄轻轻搂起她纤弱的腰肢,反过来安慰起她来:
“爱妃也无需忧心!誉儿他吉人自有天相,朕相信他一定可以好起来的,朕还指望……!”
话还没说话,只听“啊”的一声,门口出现一个妆容严整,衣着华丽,年轻貌美的妇人,却正是惠妃!
她走进来时,刚好碰到凌霄正搂着淑妃,轻轻擦拭她眼角的泪水,情不自禁的便啊了出来!且手上正端着一个碗,似是盛着什么药水,想要行礼,又不甚方便,正愣在原地显得尴尬不已!
淑妃见状忙从凌霄怀里挣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