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货卖与识家(1/2)
余耀接起电话,林丰草便问他缓过来了没有。
许太炎的妹妹和中谷安次郎的事儿,余耀算是在一天的来往走动中自然通了。这世上的事儿,夹缠不清的多了,表面是一回事儿,但真相和成因可能却是另一回事儿。
就像西汉的玉玺上,文帝不是汉文帝;又像一百多年前大洋彼岸发行的珍邮,不知有什么曲折复杂的过往,最终却暗藏在了一本华夏的旧书中。
林丰草听了,连说咱俩想一起去了,这事儿其实没什么可别扭的。
接着,林丰草提出请余耀吃饭。
余耀觉得林丰草今天有点儿不一样,便笑着问道,“吃完了饭,是不是还有别的事儿啊?”
“有件东西,我寻思着,吃完了你和我一起去看看。”
“那你直接说看东西不完了?你不擅长的东西?”余耀直接问道。
“这个,不是不擅长,也是木器。只是这货主······货主是个女的。”
“母老虎啊?你自己都不敢去?”
“说哪儿去了。她是我一个同事,只是有点儿太主动,所以······”
余耀哈哈大笑,“行了,我知道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对吧?林流水先生?”
林丰草:“······”
余耀自然是去了,两人就在燕京大学西门吃了烧烤,期间还遇上几个认识林丰草的学生,对他都是很尊敬的样子。
饭后,林丰草带着余耀去了距离燕京大学西门不远的一个小区。
进了一栋楼,电梯上去,到了门前,按响门铃,开门的确实是一个女子,年纪上应该有三十左右,和林丰草年纪差不多。
但女子的样貌可真是出乎余耀的预料,不仅模样秀丽,身段婀娜,而且气质脱俗,穿着上也很有格调。
不过,这感情的事儿,也不好说,林丰草没感觉的话,那也没办法。
林丰草给相互介绍了一下,女子名叫董月华,也是燕京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不过她来得比林丰草晚,是今年暑假之后才从别的大学转过来的。
董月华将两人让进客厅。这房子不大,两室一厅,布置得古香古色。
“随便坐,喝茶还是咖啡?”
“董老师,不用忙了,还是看东西吧。你别看余先生年轻,可是鉴赏大家,他很忙,很难请的。”林丰草应道。
董月华又对余耀笑了笑,“余先生,也是古琴行家咯。”
余耀一愣,心说这一路上还真没细问,林丰草只说是木器,没想到是古琴。而且林丰草本来就擅长木器,让自己来,无非是想收东西又怕尴尬,主要作用不是鉴定。
这一说古琴,余耀一下子关联起来,他看到客厅靠近阳台的地方,有一个书卷式的榉木案子,似乎就是琴案啊。
“略懂。”余耀随后也笑了笑,“董老师,你这古琴确实是要出手么?”
这下子轮到董月华一愣,这话乍一听没毛病,看东西就是为了买,可细一琢磨,又话里有话。
“货卖与识家!”董月华来了这一句,随后便冲林丰草点点头,“林老师,那我这就去取来。”
董月华取出的,是一把落霞式古琴。
古琴的样式很多,落霞式,简单来说,就是不分项和腰,只是头尾稍窄,中间稍宽,两侧各有内收的十二连弧。
董月华拿着古琴出来的时候,并不是抱着琴盒出来的,而是直接抱着琴出来放到了榉木案子上。
果然是琴案!
余耀不由看了林丰草一眼,心说你们之前怎么谈的啊?这可不太像要卖。难不成连带琴案一起出?可这琴案,是个新的。
林丰草却已经被这把古琴吸引了,直接上前就看了起来。余耀也只好跟了过去。
栗色古漆,漆面如玉,鹿角灰胎,琴面多是蛇腹纹断。
林丰草小心翻看琴背,上首刻“落霞秋水”四字隶书,下面刻有小字行楷,是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款是:咸丰八年孟夏为南昌胡兄整。还带着一方朱印,两字小篆:凤喈。
古琴是古玩里的冷僻项,懂的人不多。同时,这把古琴显然是清代咸丰时期的;在传世古琴当中,清代名琴最少,也少有斫琴名家。
不过,这个“凤喈”,算是清代名气最大的斫琴师之一。
祝凤喈,字桐君,生于嘉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他十九岁开始跟着哥哥祝凤鸣学琴,三十年不辍此道。曾经携琴广游江浙,所以名声也传扬了出去。他不仅善于斫琴,对琴学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所著《与古斋琴谱》和《琴诀》,对清晚期的琴坛影响极大。
这把落霞式古琴,看落款是咸丰八年为南昌一个姓胡的人所制,滕王阁就在南昌,琴式选用落霞式,又用了《滕王阁序》的句子,显然是有思量的。
不过,林丰草和余耀都想不出清晚期南昌有什么相关的胡姓名人。但这不算很重要,能断定是祝凤喈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把古琴保存得相当完好。林丰草看完之后,看了看余耀,余耀回了个肯定的眼神。
“董老师,这确实是一把清代康熙年间的古琴。不知道你什么价位能割爱?”林丰草问道。
“林老师,你只看了,却还没听,这怎么能全面了解呢?”
林丰草怔了怔,余耀笑道,“董老师,你这是?”
“两位请坐。”董月华说完,先是在旁边的香几上然了一炷香,然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