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难得糊涂(2/2)
首恶,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天下太平。正相反,接下来这几个月,才是最危险的考验。
首先,禁军是个大火药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反叛的参与者,最担心的就是被秋后算账。这些人一旦被鼓动起来,闹不好直接就在京城里反了。禁军一乱,整座汴京城都要跟着完蛋!所以,叶长庚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妥善安置好禁军将士。
让本该灭族的叛将家属得到超乎寻常的优待,下面那些被裹挟的叛军,自然也就吃了定心丸了。
明发旨意,赦免禁军罪责,然后全军加发饷银,这就相当于向天下臣民做了保证,事后绝不株连。一切都是为了安定住军心和民心。
当然,严禁军士们私下集会,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防范手段,毕竟是非常时期,不能不多加一份小心。
处理完了中央军队,第二个要处理的,就是朝官。宰相队伍肯定要进行更换,但这得有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否则,肯定会令得天下骚然。就让范质他们三个老家伙,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朝局稳定下来,再行换人不迟。在现行体制下,台谏系统,尤其是御史台,已经完全沦为了宰相的附庸,不能很好的起到监督官员的作用了,这个也必须进行改革。叶长庚为什么要让官员们写伏辩?就是为了留下把柄,再将来处置他们的时候也方便。
把这两大块儿搞定,中央就太平了。
只要中央自己不乱,天下藩镇也不敢胡来。
各项改革,可以等到下一阶段去做,现在的当务之急,有三件事。
一是,有功的大臣和将士怎么封赏。
二是,手握重兵的强藩军镇如何安抚。
三是,赵匡胤的余党如何处置。
慕容延钊、熊家兄弟、张德均、韩通等人,无疑都立了大功,有功不赏,是万万不行的。
可这封赏的尺度,必须得掌握好,否则就会埋下隐患。
像殿前司都点检、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这种位高权重的官位,以后肯定要裁撤、取缔,甚至连整个禁军的军制都要进行改革。
把这帮功臣放到这些位置上,显然不太合适。
熊家兄弟本来官职不高,所求者不过富贵而已。给他们几个爵位酬功,再赏赐一些财货,就能让他们满意了。
张德均是家奴,也好打发。
难办的是慕容延钊、韩通二人。他们本来就已经是殿前司、侍卫司的二把手,立功之后,顺理成章的应该上位,不然就说不过去。但这两个位置已经准备取缔了,把人家放上去,转头又给撤了,这不是涮人玩儿吗?到时候,君臣定会产生嫌隙。那么,采取缓兵之计如何?偏偏这个事情,又是拖不得的!慕容延钊、韩通二人如果不能马上拿到封赏,后患无穷!有功不赏,乃是大忌,就算他们不会生出别样的心思,那他们手下那些有功的将士们呢?谁能保证没有第二个黄袍加身出现?只有让这帮人都拿到切切实实的好处,才能真正避免这种危机。
怎么封赏,很考验叶长庚的政治智慧。
他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个且容后再表。
再说那些手握重兵的强藩。论起对中央威胁最大的地方势力,首推柴宗训的亲外公,符彦卿集团。
符家,绝对是五代时期的实力派,一家子都是大大小小的军阀。不管谁上台当皇帝,都只能对他们采取安抚和拉拢策略,打压和死磕,现阶段是行不通的。此外,现在坐镇澶州的张永德,坐镇扬州的李重进,也都是军中大佬,这两人在不久之前,还稳坐着禁军的头两把交椅!
只要能搞定这三个人,地方上就乱不起来。其他藩镇浑水摸鱼还可以,当带头大哥,他们既没那个胆子,也没那种实力。
最后,也是最难处理的,还是赵匡胤的那些余党。
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有在禁军跟着他一同谋反的,也有坐镇地方的军镇大将。
像王审琦、石守信、韩重赟三人,属于赵匡胤的铁杆和嫡系,都亲自参与了叛乱,此时已被处死。但李继勋、刘光义等将领,驻守各路军州,并没有切实的反迹。
而且,根据调查,义社十兄弟本来是个比较松散的利益集团,最开始,赵匡胤甚至不算这个集团的核心,李继勋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不过,李继勋点子背了点,显德三年六月,他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的战役中,因消极防守,导致士气低落,造成了局部的失利,从此上升势头受搓,才被赵匡胤渐渐反超过去。
而且,刘光义、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等将领,和赵匡胤的关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密切。大家原本都是一方大佬,彼此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说得直白点,就像是十家有单独法人的公司,大家因为有业务往来,决定升级为合作伙伴关系,但十家公司各自为政,始终没有进行整合上市。
并无任何迹象表明,其他人参与了赵匡胤的这次兵变。
考虑到大范围诛杀将领,可能会引起地方不安,而且对以后的统一大业也不利,叶长庚最终放弃了追究赵匡胤余党的打算。
稳定压倒一切,只要能服务于统一大业,有些事情必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难得糊涂嘛!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