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破釜以求生(1/2)
“什么?这三路人马之中其中一路就是河内李傕所部?”
刘玄在经过张济事件后,正式知道了三路人马的准确消息。
消息还是何颙在探听到具体情况之后,第一时间转告他的。
之前何颙也曾模糊的提起这三路人马,只是因为不太确定,所以并没有详细告知。
如今,在得到何颙的消息后,刘玄派人第一时间刺探,亦得到确定。
当晚上,他刘玄与高顺、张辽两路人马一并杀回张济军大营。
原以为是要大战一场,殊不知张济一旦接杖,仓皇出逃。
逃得如此之干净、磊落,绝不拖泥带水,就好像事先有预谋似的。
张济一走,张绣因为不愿此时离开刘玄,并没有跟去,收拢了所部数百人马,留在了绛邑城中。
本来因为张济突然的叛变,大大打击了河东西凉军旧部的士气。
好在,有张绣留下来,多少挽回了些许的颓势,加上刘玄不断的安抚军心,除了损失了张济一部千数人马而外,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损失。
反而,因为张济这个不确定因素的根除,刘玄在河东站稳了脚跟,更加方便的大展拳脚。
再无人妨事了。
不过,好景并不长,真正的大战即将来临。
据刘玄所知,李傕这支人马其实还是在黑山军退出河东之后才从京师过来的。
当时刘玄因为忙着跟胡轸在绛邑斡旋,并没有过多关注河内那边的消息。
他还一直以为,在河内,仍是王匡这个邻居一家独大。
只他哪里想到,王匡此时也不能安生,突然被京师而来的李傕一支人马给搞的头大。
河阳津一战,李傕派兵绕袭其后,王匡大败,退兵数里,一时不敢再战。
刘玄仔细想来,河东初定,董卓又突然派出人马袭扰河内,看来是准备将两地连接起来,以为一块铁板,牢牢掌控在他手里,以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
如此说来,董卓还是有远见的。
只是如今因为河东突然落到了他刘玄手上,董卓不得不就近抽调出李傕这支人马,放弃对河内王匡的继续打击,转而陈兵绛邑。
河内与河东毗邻之郡,一旦李傕掉头杀过来,其实很快就能杀到城下。
当此之时,又当如何破局?
……
刘玄首先想到的是王匡。
王匡被李傕这么一阵袭扰,损伤了他无数人马不说,且其威望因之扫地,王匡岂能轻易放过他?
李傕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当然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那么,当此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结交王匡,争取王匡的兵马。
只要王匡发兵追袭李傕其后,拼命拖住,则李傕这路人马也就算是废了。
只是……
李傕刚刚打败王匡,王匡只怕对李傕已经犯怵,未必肯马上出兵。
一旦王匡藏有私心,故意要等到他刘玄跟李傕打个两败俱伤时再动手,到时说什么都迟了。
更何况,他之前与王匡并未有交集,此时向他求援,未必肯帮。
如此,又当如何?
……
刘玄长身站了起来。
到了此时,刘玄终于明白人脉的重要。
就算其个人的脑子再灵光,没有外援,没有人脉,想要成其事,难乎登天。
当然,刘玄不想放弃,更不能轻易服输。
此时向董卓低头,只怕董卓待他回了京师后,将他吃的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的。
更何况,服输,也不是他刘玄的个性。
如此,又该如何施为?
……
既然说到人脉,那么可有能用到的?
出身兖州泰山郡的王匡,起先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死后,拜为河内太守。
他的妹夫,正是执金吾胡母班。
对了!
谢承《后汉书》就曾记载:(王)匡少与蔡邕善……。
《英雄记》亦可从侧面佐证:(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
如此一个大财主,挥金如土,又爱结交,看来与蔡邕相交当属正常。
那么,这人脉也就出来了。
王匡既然跟蔡邕相交甚善,是不是可以从蔡邕处下手?
他虽然赠蔡邕半部曲谱,蔡邕也曾跟何颙联手向董卓求情救下他,但他跟蔡邕之间并没有像他与何颙那样紧密,甚至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自他领兵出征河东后,他们之间其实是少有联系。
刘玄当然不会天真的以为,跟他不过一面之缘的蔡邕,会因为外青眼相加,然后冒死相助。
所以直接求助于蔡邕,太过不成熟。
那么就没有别的路子可走了吗?
当然有,还有何颙一条路。
何颙跟他关系紧密,又跟蔡邕谈得来,两个人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若去书一封让何颙设法周旋,未必不能。等何颙劝动蔡邕,再让蔡邕去书一封到王匡手上,王匡若是认蔡邕这个朋友,当然不会断然拒绝,那么希望也就有了。
然而,如此一来,书信来来去去,等到到了王匡手上,只怕黄花菜都凉了,哪里能办得成事?
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
但若是放弃王匡,直面李傕大军,刘玄又不甘。
毕竟,李傕之后,还有其他两路人马。
若是李傕一路都应付不了,遑论其他了。
所以,这李傕一路必须尽快阻止。
说到底,唯一的指望,只能是王匡。
王匡从其后,则李傕不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