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抢先攻击(1/3)
史密斯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
13日凌晨1点过,也就是在收到由海军司令部转发的情报之后不久,通信参谋送来第一份侦察报告。
任务编号“13”的f/a-18d,在舰队西南,准确点说是5度方向上发现了1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怀疑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只不过,侦察机只能确认,在试图逼近的时候遭到舰载预警机锁定,紧接着还发现了1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却没有发现梁夏舰队里的超级航母。
这个结果,跟具体战术安排有关。
其实,战前侦察一直就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在舰载预警机诞生后,侦察成了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
当然,侦察机的战损率一直居高不下。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侦察机的损失率居舰载机之首。在开战的最初3年里,也就是最激烈的3年,侦察机的损失率一直都在25以上,某些时候甚至是有去无回。
到了现代,侦察机往往会在发现敌舰之前,被敌人的预警机发现,然后遭到敌方战斗机拦截,或者遭到防空战舰的攻击,很难有机会突破敌舰队防空网,更别说发现躲在防空网里面的航母。
针对这个问题,各国海军采用的应对办法不尽相同。
梁夏海军把重点放在侦察机的突防效率上,也就是想办法不让侦察机暴露,而且把希望寄托在隐身技术上。
这也是梁夏海军大力推进新式舰载攻击机,也就是“攻-12”项目的关键所在。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
正是需要执行包括战前侦察在内的高风险任务,所以在设计阶段,梁夏海军就高度重视新式攻击机的隐身性能。
为此,不惜放弃了其他重要性能。
至少在隐身设计上,“攻-12”远远超过了由空军主导的,带有试验性质的“攻-11”,甚至比即将正式服役的“战-20”还要稍微好一点,跟空军努力打造10多年,至今都没有服役的“轰-12”差不多。
要说的话,“攻-12”完全可以看成是“轰-12”的缩小版。
按梁夏海军的战术设想,凭借无与伦比的隐身性能,“攻-12”能够轻而易举的渗透敌人的防空网。哪怕隐身也是相对的,仅缩短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只要离得足够近,仍然会被雷达探测到,可是对于攻击机来说,并不需要直接冲着敌人的防空战舰而去,也不需要飞到航母的上空。
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侦察机能够依靠自身的传感器,在相对较远,也就是比较安全的距离上,发现敌人的航母。即便是发起攻击,也可以在相对较远的距离,比如区域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投射反舰导弹。
也就是说,优秀的隐身性能,能够有效的提高舰载机的作战效率。
其实,这也是大势所趋。
梁夏海军有“攻-12”项目,纽兰海军也有类似的,即a-12项目,而且进度跟梁夏海军的“攻-12”项目差不多。
关键还有,纽兰海军的a-12项目跟“攻-12”项目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受到搭载平台的限制,纽兰海军使用的蒸汽弹射器的性能稍微差一些,舰载机的起飞重量更低,因此a-12的尺寸与重量都比“攻-12”小,在主要性能上有一些差距。
不过,最为重要的就是,a-12肯定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服役。
其实,该项目从启动到现在,已经延期了数次,而且很有可能会继续推迟。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才另辟蹊径,用多用途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
在此之前,纽兰海军都是用航程更远的重型攻击机执行侦察任务,而多用途战斗机的航程都不会太远。
只是,多用途战斗机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有更强的自卫能力,不但能应付敌人的防空战斗机,也意味着在遭到拦截之后,不需要立即转向返航。
如果需要,甚至能强行突防。
比如f/a-18d,在海平面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音速,高空速度达到了1.8马赫。虽然比f-14b这样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慢得多,但是能以更快的速度飞行,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术选择。
不算航程,f/a-18d执行侦察任务的能力确实超过了a-6d.
要说的话,15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实也够了,毕竟a-6d在挂上4枚反舰导弹之后,作战半径也就只有这么远。
如果考虑到时间敏感性,也就是常说的时效性,再远也没有意义。
只是,f/a-18d根本就不是隐身飞机。如果是在中高空飞行,那么在很远之外就会被敌人的预警机与防空战舰发现,然后遭到战斗机拦截,或者是遭到防空导弹攻击,同样无法突破舰队防空网。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在战术上取巧之外,还要在技术上下功夫。
按照安排,这些f/a-18d在到达侦察海域之后,都降低到超低空,尽量把飞行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这个高度,已经处于防空战舰的探测盲区。
即便是预警机,对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也不会远到哪里去,通常在300千米左右,而且受到海面反射产生的干扰,识别与锁定距离都在200千米以内。如果天气太糟糕,还会进一步缩短。
不过,这不是关键所在。
每架f/a-18d挂了两具任务吊舱,其中的一具搭载的是光学侦察设备,另外一具是电子对抗吊舱。
该吊舱内,有一套完整的电子侦察与对抗设备。
关键还有,这套设备不但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