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节:分田地(3/6)
出烟蛾敛略和风袖低昂这样的情态,然后又用了点鬟、挥袂等动作,表现出象上元、萼绿、王母、飞琼这样的女仙形象。中序奏几遍,没有交代。不过要完成这么多动作,推断起来,不会太短。下面就是“曲破“。 霓裳的“破“要奏十二遍,它是快速而铿铮的。最后乐曲是长引一声,结束在一个长音上,这是霓裳曲和其他乐曲不同的地方。5)“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予自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一作闻)丝竹。“
这一段是过场,不过其中一句值得一提:一落人间八九年。说明白居易在八、九年后再度接触霓裳曲。
6)“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自玲珑以下,皆杭之妓名)。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秖应三度按,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在杭州白居易教了玲珑、谢好、陈宠、沈平等人,用箜篌、筝、觱栗、笙来演奏霓裳曲。注意,白居易自己来搞这首乐曲时,和皇宫中的演出有了很大的不同:一,只奏曲子,没有提到舞蹈;二,只用大约四名奏乐者,不象前文所述,乐队配置远多于这四件乐器。并且这段演奏音乐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演奏了三次。此后,这些人都分散了。
7)“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贪着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县十(一作州千)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此后白居易调任至苏州,公事繁忙,到当年秋天,才又想起霓裳曲来。在苏州一时没人会奏此曲,所以向元稹询问。元稹手下也没有会奏霓裳曲的人,但却给他寄来了谱子。由此,可以想到,白居易调任时,大概把谱子弄丢了,因为在杭州时他还教过别人。
8)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朝阳舞者同。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一作引)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云);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钱唐诗云)。
这些句子明白如话,不必解释。它们把白居易见到谱子时的欣喜之态,描述得活灵活现。不过可以说一句:元稹寄来的谱子的确是当年的原版,千姿万状都和朝阳舞者相同。
9)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君言此舞难得(一作其)人,须是(一作得)倾城可怜女,吴妖小玉飞作烟(夫差女小玉死后形见于王,其母抱之,霏微若烟雾散空),越艳西施化为土,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这里说霓裳羽衣曲是开元年西凉府节度杨敬述创声,而元稹 - 先这么讲,关于谁是作者,下文还要提及 抄写的谱子。并且元稹的意见是,一定先要有了倾城之女,才能教习此舞,白居易则认为,绝世佳人恐怕找不到了。
10)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李娟(一作辉)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一作时)且教取(娟、态,苏妓之名)?
白居易的意见也很简单:要流传此舞,就不能硬求国色。他认为,容貌优劣都在于人们的抬举,就把霓裳舞传给李娟和张态吧。
上面我已经介绍了“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这首诗,不知大家是否有兴趣。下面,我就试就此诗来说说我对唐代霓裳曲的粗浅看法。我在谈论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尽量就诗中说到的话,和可靠的史料,作尽可能客观的研究,同时也不排除作一些有依据的推断,但尽量避免加入太多的想象。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正如前文所述,原诗中有很多的“原注“,它们非常重要。大家或许会说,这是为了使人看得明白而由白居易自己加的吧?情况可能是这样,但据我的看法,它们有三类:一,的确无误的作者自加。比方:第5分段中的:“予自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这句就明明白白地有“予“这样的称呼。二,第三、第四段里的,大量对霓裳羽衣舞的描写的原注。它们最重要,也最涉及音乐歌舞的专业性,不论从语气、从专业来讲,一般也认为是白居易自加的。三,不少:一作什么什么。如:“一作得“、“一作辉“、“一作时“等等。很明显,它们是选编时,因原诗有不同的版本,都有其依据,所以注在里边。它们很可能是后人加的,因为如果是白居易自己定稿,就会只选正确的一个。好在它们和音乐的关系都不大。
对“霓裳羽衣“,作者在皇宫里听到看到的是乐曲和舞蹈;在杭州时只提到乐曲;在苏州时竟然只提到舞而没提乐曲。可能是苏州的舞蹈者给白居易的印象太深了,他在忆江南中说到苏州时,想起的就是 “吴娃双舞醉芙蓉 “,不过有舞也就必有乐。
奏霓裳,乐队有大有小。皇宫里的乐队最大,如诗中所述,散序六奏时已经提到了四种乐器,下来众乐齐全后乐队规模不会小;到了杭州,乐队总共就四人了,就算白老自己也加入,也只有五人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