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期望效果(1/2)
书教之位的重要性凸显之后,便又造成了一个结果,那便是那些威权者逐渐向底层移动,他们的主要精力不在官职上,而是在如何保全自己的书教之位。尤其是那第一批议士们,他们为了获得书教之位,几乎是在极尽服下的民众,为的就是让他们同意自己成为书教。
于是,如萧何这般的人,他们在逐渐意识到官职虽权大,但威小,没有话语权和话事权,于是他们纷纷将本是高高在上的官职给丢了出去。并且,为了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威,或者说控制这一批新任高官,他们直接将那些刚刚才从书院学成出来并通过选拔测试的新人任命为了如郡守这样过去极为重要的职位。
如此任性运作了一段时间后,那些真正有话事权的人觉得你萧何这么做不妥,于是同样也将自己看好的人任命为了郡守。
于是在这么一批人的任性之下,就出现了百位郡守这么奇葩的事。
郡守多了就会带来另外一个结果,谁才有批策权。经过一番争夺无果后,大家干脆放弃了批策权,决定以后燕北由单独一人批策改为群批,即每个郡守都有批策权,但是最后政策的执行以大多数郡守批策的结果来执行。
于是,在这么一番胡作非为之下,一个原本万人之上的权位,变成了一个权大威小几乎毫无地位可言的高官职位。
而这样的结果出来后又带来另外一个不好的后果,郡守已经是最高官职了,再上就没有了,那么这些“高高在上”的郡守要如何晋升。
事情不管变得如何,总有解决办法的。在一帮人的商议下,很快有人提出,既然不能晋升,那就降职吧,郡守没有话事权,那么降职后就给些话事权。
于是,燕北另外一样奇葩事就这么出来了:别的地方都是小官员慢慢晋升为高管,你这里倒好,一进去就给最高的官职郡守,并且还采取的降职制度。这个结果让那些始作俑者们看后也是懵懵的。
不过既然事情都这样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整个燕北都这样干吧。于是,没过几年,整个燕北的官场便成了一个倒置的结果。
新进官员要从郡守做起,虽然他们有着高高在上的批策权,但是这批策的权力并不是一个郡守说了算,而是由上百甚至最多时有好几百个郡守来决定。而这些郡守想要降职,就必须做好批策,只有做出执行率高的批策的郡守才能有机会获得降职机会。
而郡守降职之后,他们便不在做批策工作,而是做服务批策的工作。虽然郡守能批策,但是这些做出郡策的人却是这些从郡守降职下来的郡策。而这些郡策因为在当郡守时研读了大量策章,极为熟悉各项事务,做郡策一事也将更为得心应手。
郡策再降职,便是郡布,他们才是郡策的发布和执行者,经过郡守们批策后的郡策都将由他们来执行和发布。
……
而到最后,燕北郡所有事务的直接执行者,便到了最下面的书教。当初方天成立书教后,同时也赋予了书教类似官员的职责,由他们服下之民。
所以,一番乱搞之后,燕北郡现在就变成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胡乱场面。那些本应在王之下最有权力的郡守,虽然有着决定整个燕北政策的权力,但是单个人却没有真正的决定权,除了批策,他们便没有其他任何权力。而看着好像没有权力的书教,现如今却慢慢变成了燕北最有话事权的人,他们能决定书教之上所有官员的任命,包括郡守也在他们的掌握中。
于是燕北的权力似乎就这样被分开了,高高位居再上的郡守虽权力极大,有着做出整个燕北郡决策权,但是力这方面却几乎没有;而位居最底层的书教,虽然不能直接做出决定整个燕北郡的决策,但是力却非常大,大到郡守的任命都由他们来做主。
当然,这是方天从上位者和计划实施者的角度来看待燕北的情况,所以他非常清楚其中的弯弯道道。
然而,对于别人,或者说燕北自己来说,这个发展过程却是非常混乱与充满磕碰的。
不过好在主要“胡乱作为”的是议府的政议殿,而法议殿却没有参合进来。法议殿的人向来就和政议殿的人不和,当然不会同他们一丘之貉。加上一个油盐不进的韩信以及他所率领的扶蒙军,即使政议殿中一帮大佬们想推翻汉王现行的制度也不行,只能严格遵照执行,然后绞尽脑汁地去钻漏洞。
不过即使有韩信和法议殿为燕北保驾护航,以萧何为首的那帮老政议士们,每次为了争夺权力仍会爆发一场影响整个燕北的巨大动荡,而燕北动荡一次,就会消退一次。所以这些年来,燕北除了土地不断向外扩、人口有所增长外,其他方面根本没有取得什么发展。
所以,武皇为什么会说后悔将萧何交给了汉王,就是因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或者说带头者便是萧何。就如后世有名的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燕北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萧何所做出的,但是现在燕北的退败同样也是萧何所造成的。
这些年,秦国其他地方都取得了大发展大进步,而燕北却是原地踏步;其他地方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燕北,当初汉王离开时是什么样的,现在燕北仍旧是怎么样,甚至还不如当初,而变得破败了许多。
不过,燕北的一切看着好像是汉王想一出是一出做出来的,实际上则是方天步步为营,一环扣一环,精心所设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