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1)
“阴阳天,漫风雪,若是黄沙起,天地行不得。”这是一首在西明国传唱已久的民谣。
西明国的西北边境外,伏着一条曲折而古老的山脉——“加乌独那山脉”。
山脉不高但很长,南北延伸几乎拦住了整个西明国。山脉为界,东西风物迥异,一来绿草氤氲一来风沙满天。
“加乌独那”不是中州语言发音,是大漠中游牧民族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大体就是“遗古”的意思。
而西明国的人文源泉,其实就是西北方大漠中的游牧民族,所以“加乌独那”这种发音的叫法也就流传了下来。
虽然同处在“大柱洲”,但是不同种族、民族间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信仰也不尽相同。像北方的雪族与西南边陲“不周洲”的兽族,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西北大漠游牧民族中最强大的是“游绒”,一直以来他们都有东侵的习惯。时间一长,一部分“游绒”人就对东方文明的文化产生了倾慕之心,发展到后来,就有人为了接近、学习东方的文化而脱离了原先的种族,建立了西明国。
山脉的中段有一个叫“废丘”的隘口,这是出关最方便的地方,顺理成章就发展成了一座小城,小城的名字依然叫作“废丘”。
曾经有人说“废丘”二字作城名不合适,怕的是废着废着就真的废了。于是提出建议叫“虎丘”,这样一来就显得很霸气了。可又有人站出来说霸气倒是霸气了,但总觉得有点儿“虎”,说白了就是不高雅,一听就让人感觉很“文盲”。
小城本就不大,读书人都没有几个更何况有大学问的人呢,所以一时间想不到个满意的名字,废丘也就还叫“废丘”。
废丘西北方,远远与大漠连着的地方,有一座已经被遗弃了的烽火楼。
曾经那段漫长的战火纷飞的逐鹿岁月,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并不少见。但这座烽火楼有它独特的不被世人遗忘的色彩。
这是世上最西的一座烽火楼,也是被战火烧得最多的一座烽火楼,曾经为了争夺这座烽火楼死了将近二十万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格局已经形成,但它依然如一位年迈的老人伫立于此,历经沧桑。尽管今天它处于一国之内,已经失去了战争的使用价值,但它依然会吸引众多人来瞻仰,特别是文人。
西明国为了向东方诸国学习,于是对于文人优待有佳,不分国籍。只是由于西明国建国历史并不算长,而且有游牧民族的血统,尽管他们和中州人通婚,但依然有人认为他们风化不纯。
西明国的文人到这儿来大多是缅怀祖先的功业,然后以此冲击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国的文人来此,多是瞻仰一下这座历经战火最多的烽火楼,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最好是还能写出几句骚气的诗来。当然也有一种人来此就是凝望,一言不发,因为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国境。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