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刘聪篡位(1/1)
打了大败仗的刘聪回到了匈奴汉国的首都平阳,这一次的脸比上一次丢得更大。但好歹是活着回来了,而且在事实上也歼灭了晋军相当数量的有生力量。仗虽然打败了,但刘聪还是有功劳的,至少刘渊是这么认为。总比那些在家里抱着娇妻美妾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们有功劳!应该得到匈奴汉国的奖赏。刘聪受伤的心灵,也需要得到安抚。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丢一次脸的人很羞愧,丢两次脸的人就很无所谓了。刘聪,或许就是这么个样子。
很快,刘聪就升官了,官至大司徒。在汉朝,这是大权在握的三公之一。
这就是官二代与打工仔的区别,一个本应该卷铺盖滚蛋甚至掉脑袋的结果,只是因为刘聪他爹的缘故,变成了有功于国的封赏。
刘聪应该是高兴的,升官发财死老婆,对于不用发财死老婆的他来说,好事算是占全了。但刘渊很不高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看着少了一大半的军队,刘渊的心都要碎了。钱是那么好挣的?兵是那么好招的?真是个败家儿子。
不久之后,刘渊病倒。
虽然打了败仗,出现了不小的损失,但匈奴汉国的总体实力还是蒸蒸日上的,照此情景发展,此消彼长之下,灭晋之日指日可待!可惜,刘渊没有等到。
310年八月,刘渊病死,凡在位六年,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对于匈奴人而言,刘渊是个英雄,百分之百的英雄。匈奴人从来没有像刘渊时代那样辉煌过。纵横中原,饮马洛水,打的西晋帝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足以让他们从此骄傲下去。
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刘渊打开了五胡乱华的潘多拉魔盒,从他而起,在他之后,中原大地上数以千万计的黎民百姓惨遭屠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此流毒肆虐中华近三百年之久。
我们应该恨他,但是,我们更应该敬佩他。那时那地,泱泱中华无此人。
即位的是太子刘和。
史书记载,刘和身高八尺,长得雄伟刚毅,仪表堂堂,好学而早成。
学习好,长得帅,还相当有社会地位(皇帝),接班人刘和近乎完美,但是,自从做了太子,刘和就变得“性猜忌,无恩德”,不怎么受属下拥护,而且,刘和没上过战场,相比于数次领兵出征的刘聪,刘和的军功等于零,也就是说,刘和在军队中的威信等于零。在用枪杆子说话的乱世之中,长得帅却没有威信的刘和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绣花枕头。
君弱臣强,本身就是动乱的信号,即使,比君主强的人是君主的亲兄弟。
面对军权在握野心勃勃的刘聪,刘和还没有等到刘渊的棺椁下葬就决定率先动手了,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也别无选择。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潜在的威胁必须剪除,等到刘聪等人准备好了再动手,死的就一定是刘和自己了。
虽然没上过战场,但看得出,刘和也是个狠角色,刚刚继位就想到要把那些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一网打尽,准备连同刘聪一起收拾掉的还有刘渊另外两个儿子:齐王刘裕、北海王刘乂。
虽然南征打了败仗,但对付绣花枕头刘和,刘聪还是绰绰有余的。准备已久的刘和的军队没能打过仓促应对的刘聪的卫队,大败而逃。紧接着,刘聪率军破西明门入皇宫,进而斩杀刘和。之后,本着不留后患的原则,对于那些想要他命的刘和的同党们,刘聪一律斩首示众。
定鼎大局。
至于刘和,没有追封,没有谥号,有的,是一个扔到野外喂狗的处理结果。
狠吗?够狠。
杀,姑且可以看作是反抗。扔,就是刘聪暴戾无情的象征了。
本来打算把老爹送下地就再次南征晋国的刘聪没有料到哥哥刘和要杀他,还好,久经战阵的卫队战斗力很给力,多次沙场征战养成的机敏让他迅速化解了危机,保住了性命。政变过后,刘和已死,天大的馅饼(皇位)砸在了他的头上。
刘聪自然要好好推辞一番已然到手的皇位。要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泣,尽全力表现自己是多么的无辜,多么的迫不得已,杀刘和纯粹是无奈之举,剪除异己也只不过是保全性命的需要,真不是他惦记皇位。为了表现自己的清白,刘聪还把和他一起悲催过的北海王刘乂推举出来当皇帝。
刘乂自然不傻,若真的点了头,毫无疑问,自己就是下一个刘和,而且,死相可能会比刘和更加难看。
百般推让之后,刘聪勉为其难、很不情愿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确实是飞来横福,刘聪的心里乐开了花:爹,真不是我要抢,刘和自己送来的,没办法,事儿逼到了那份上,不干都不行了。
登基后的刘聪立刘乂为皇太弟,封其子刘粲为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属于刘聪的时代就此开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