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书屋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笔趣阁书屋(00kshu.cc)

首页 >> 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 >> 20.北伐 上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hu.cc/159120/

20.北伐 上(3/3)

,老妇人的话便不会那般刻薄了。当年那时,刘琨并没有今日此时桓温的实力。

桓温的第二次北伐因羌族叛将姚襄而起。

其实,姚襄心里很委屈,虽然以前是后赵将领,但后赵灭亡之后便随父亲姚弋仲归降了东晋,忠心事主,并无二心,在姚弋仲去世之后即率部南归,为东晋戍守一方。殷浩北伐期间,姚襄是作为先锋领军出征的,率先接敌,第一个抛头颅、洒热血,胜则全军跟进,共同摘取胜利果实;败则断后阻击,用鲜血和生命为他人铺平回家的路。姚襄无怨无悔。

作为北伐军主帅的大名士殷浩并不信任姚襄,一直以来做事都很讲究的殷浩对其一点儿都不讲究,不仅派军队袭击姚襄,还多次派刺客对其实施刺杀,但刺杀失败之后依然让姚襄做自己的前锋将军,古怪至极,个中隐情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后来有刺客对殷浩的做法实在看不下去,到了姚襄军营后就把殷浩派其前来执行刺杀任务的事告诉了姚襄,姚襄盛情款待刺客,待之如故友。

……羌人姚襄,何其坦荡,名士殷浩,如此戚戚!

353年,北伐进军途中,姚襄倒戈反晋,迅速打败了殷浩的北伐军,并纵横淮河地区,在盱眙(xuyi)建立根据地。354年,姚襄占领陈留,其势力范围已经可以直接威胁建康的安危,后由于部将劝说,率军北上,转据许昌。在得知东晋叛将周成占领洛阳后,356年,姚襄率军攻打洛阳,企图以洛阳为根基,进而占领关右地区,以图天下。

严峻形势下,东晋升任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率军讨伐姚襄。

桓温第二次北伐开始。

356年八月,北伐军到达伊水,久围洛阳而不克的姚襄随即撤围,率兵迎战桓温。

伊水之战,桓温识破姚襄诈降之计,亲临战阵,披甲督战。晋军结阵向前,大败姚襄,斩首数千,姚襄仅率千余人逃走。随后,叛将周成向晋军投降,北伐军收复洛阳。

当时,军中盛传姚襄已死。许、洛百姓闻之,无不望北而泣。

当时,弘农杨亮自姚襄处投奔桓温,对战败而逃的姚襄做出如下评价:神明器宇,堪比孙策,然而雄略武勇,恐在孙策之上。

357年,姚襄被前秦将领邓羌所杀,时年二十七岁。

收复故都洛阳后,桓温拜谒并修复先皇陵寝,数次上书东晋朝廷,要求还都洛阳。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随着岁月流逝,老一代中原遗民渐渐消亡,年轻一代并没有切身的亡国之痛,北伐的“人和”优势正在淡化,此次进军洛阳是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前秦正在忍受符生的苛政折磨;前燕慕容氏内部不稳,慕容俊在幽、冀一带疲于奔命;而东晋经过数年修养生息,国力大增,正是还都的大好时机。

但是,建康城中的东晋君臣早已忘记南渡时“唯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的誓言。

江南的大宅子已经建起来了,各处产业也早已经丰硕,完全适应江东生活的东晋君臣一心偏安,不敢也不愿返回故地。认为迁都洛阳是“驱踧于穷荒之地……离坟贲墓,弃生业……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

总之,好日子已经过上了,除了桓温,大家都不想走。

桓温只能徒然叹息:“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叹息!”

无奈之下,桓温携周成及三千余家平民南归。

第二次北伐至此结束。

由于前燕的扩张,司、青等四州随即得而复失,北伐成果没能保住。

第二次北伐收复了洛阳,赶走了姚襄,达到了预期战果,桓温声威大振。《世说新语》中载:“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正是在此时发生。桓温的声威,已经达到可以和当时尚在主政的简文帝司马昱“无大无小”了。固是谦辞,却也是写照。

北伐的成功加深了朝廷对桓温的忌惮,永和十二年(356)第二次北伐结束,升平四年(360年)朝廷才因功加封桓温为南郡公,桓温既没能掌控朝堂,也没有获得豫州、徐州的控制权,这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埋下伏笔。

不可否认,对更高权力的追求,是桓温北伐目的之一。战场上为祖国披坚执锐的将军,同样也梦想着出将入相,万户封侯。投笔从戎去,万里觅封侯。这并不是桓温的过错,恰是他的动力所在。

关乎根本利益之所在,才会迸发出洪荒之力的英勇。

第二次北伐成果的丧失,也让桓温深刻认识到国力不足的无奈。数万将士浴血拼杀的辉煌战果,却因为后续力量不足而拱手让人,这是桓温后来实行“土断”的直接原因。

国与国的战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角逐!


状态提示: 20.北伐 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