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书屋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笔趣阁书屋(00kshu.cc)

首页 >> 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 >> 21.北伐 下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hu.cc/159120/

21.北伐 下(3/3)

援军将至,北伐军士气愈发低迷,此消彼长之下,退兵已成必然。

369年九月,由于水路不通,桓温命令烧掉所有船只,放弃全部辎重,从陆路撤军。沿途为防止燕军投毒,一路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而追兵不至,晋军于是放松警惕,开始大踏步后撤。

其实,前燕的追兵一直就在北伐军的身后,慕容垂亲自率领八千骑兵尾随追踪,并不是不愿出击,而是在等待一击而胜的时机。

当晋军认为燕军并没有派出追兵时,当晋军放松警惕防备松散时,当晋军思乡心切战意渐消时,当晋军日夜兼程疲惫不堪时,那就是燕军进攻的时机。

很荣幸,慕容垂等到了这样的机会;很不幸,晋军正如慕容垂所料。

桓温见追兵未至,于是大胆撤军,命令晋军兼程而进。紧随北伐军身后的慕容垂随即下令急速追赶,并使慕容德率精骑四千于襄邑(今河南睢县西)设伏。

九月,慕容垂在襄邑追及晋军,慕容德伏兵尽出,前后夹击,大败桓温,杀伤晋军达三万人。前秦援军也应邀而至,前秦将领苟池在谯国再次击败桓温,晋军伤亡以万计。

369年十月,桓温收拢散兵,屯驻山阳(今江苏淮安),第三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这是桓温最后一次北伐,此败之后,再不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劝说前秦苻坚出兵救援前燕的人,就是那个在桓温军帐中扪虱论天下的王猛。一别经年,各为其主。

总体而言,桓温三次北伐并无建树,最后一次更是损失惨重,在此对于北伐失败的原因总结如下:

首先,借用史书话语,桓温北伐动机不够纯粹。“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处仲而思齐,睥睨汉廷,窥觎周鼎。”北伐成了桓温立威东晋,名震江东的工具,收复失地还我山河反倒成了次要愿望了。也正因为此,桓温害怕失败,进军务求持重,大好形势下常观望不前,贻误战机。

其次,在将领的个人谋略上,正如前燕申胤所评,桓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固然有其务求持重的原因,但也反映桓温不善于捕捉战机,指挥作战缺乏灵活性。尤其在第三次北伐撤军途中,其个人谋略明显比慕容垂很是逊一筹。

最后,东晋君臣偏安东南一隅,志在割江自保,无意恢复失地。反倒是对桓温权势日盛而深怀戒心,不愿看到桓温北伐成功。因此,桓温的北伐并不能得到东晋朝廷的全力支持。正如前燕申胤所评:“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

桓温的北伐是孤独的,前有强敌,后有掣肘。一段伟大的事业,本该上下同心、全力以赴的征程,在上位者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成了桓温一个人的旅程。

桓温所进行的北伐,虽然损失惨重,建树无多,但却为北方人民反抗剥削与压迫的斗争提供了支援,沉重打击了少数民族的残暴统治,这是符合当时北方人民愿望的。桓温的北伐,犹如一盏明灯,在黑夜中带给了北方人民战胜异族奴役的信心和希望。

战后,慕容垂功高遭嫉,被迫出逃。

战后,渡过难关的前燕没有兑现向前秦求援时的割地许诺,燕主慕容暐遣使苻坚“分灾救患,理之常也”,双方因之反目。这直接导致前秦发动灭亡前燕的战争。

桓温的北伐没有灭亡前燕,前燕却因为桓温的北伐而走向灭亡。


状态提示: 21.北伐 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