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书屋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三国之和天下》

笔趣阁书屋(00kshu.cc)

首页 >> 三国之和天下 () >> 第26章 轻侠聚义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hu.cc/175910/

第26章 轻侠聚义(2/2)

、刘备、关羽也借着他的名声,各自召到了一二十人,加起来五百人了。

刘备还举荐了一个文士——简雍,字宪和。

关羽雄健,又有美须,胡须浓密,黑黝发亮,然刚矜傲慢,处事严谨。张飞虽无美须,然亦高大雄壮,仪状魁岸,一观即知必有勇力,言谈举止却偏又彬彬有礼,如一君子。简雍的外表比不上关张,可察言观色,善解人意,非常人能为。

这些时日里,刘和于诸君行则同行,宿则同宿,推衣衣之,推食食之,把所有笼络人的手段都使了出来,养得众人死心塌地。

这些人,特别是一些头目都是尚勇武的,大部分自带的有马,也有十几个没马。刘和又自掏钱从市集上买来良马,分给他们。兵器每个人带的都有,有刀、有剑、有弓矢,少数还有矛、戟、强弩。为了便于操练,刘和又给没弓矢的买弓矢,没长矛的制竹枪,也分给他们。如此,除掉刀剑不说,每一个人至少都配齐了坐骑、弓矢和枪矛。——当时豪门大族往往藏兵甚多,有些地主豪强甚至自己打造兵器,从集市上买些弓矢轻而易举。

刘和又从诸人中选出善射、会使矛的轻侠,教那些不会使的。亏得这些人都习武的底子,学起来不是很难。同时,他又叫张飞家婢女制了几面锦旗,分成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含义,或者是前进、或者是后退、或者是向左、或者向右,在学射、学矛之余,又教他们识别旗帜。又教他们辨别鼓声,鼓声也各有其意。

用了一个多月,到了八月初,众人骑射、枪矛都学得差不多了,旗帜、鼓声也会辨别了,又带他们出外行猎。

在打猎的过程中,行兵阵之事。刘和坐镇一方,命徐荣、黄忠分率两部,各有行伍听命,用旗帜、鼓声为讯号,或两部并进,或一部独出,诸队或分或散,或聚或集,行骑射之术,用矛枪驱逐,配合包围猎物。初时,诸人不适应,常手忙脚乱,一整天也打不了几只兔雉。慢慢的,练习得多了,适应了,旗帜、鼓声的变化都熟悉了,骑射、矛枪也都娴熟了,互相的配合越来越,每每所获甚丰。

有时刘和观他们驰骋行动,虽不敢令行禁止,但却也已做到了闻鼓即进,挥旗即前。当逐猎之时,矛枪并举,弓矢齐开,战马奔驰,人皆奋勇争先,似也有些行伍的样子了,他亦颇是自得喜悦。

最令刘和惊讶的是关羽居然是擅长使用矛戟——旋即他就想明白了《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此时是东汉并无马儿三件宝——马蹄铁、高桥马鞍、双边马镫——骑兵马战全靠马匹冲刺。

汉代“戟制最盛,枪矛次之”,在汉代还没有出现像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长柄大刀。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三国志》:“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陈寿的一个“刺”让人有了诸多的疑问,如果是刀,应是“劈”“砍”等说法。

虽然刀也可以刺的,关羽速度快,颜良猝不及防。所以称刺,那时没青龙偃月刀,关羽有可能是用矛或戟刺死颜良,然后身上佩带环首刀或斩马剑斩其首级。

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双刃大型剑上安上长柄,称做“斩马剑”的新式兵器。其实,这种兵器和单刀,大刀以及双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这种“斩马剑”的其中一个使用方法就是“刺”。以及众多史料中对关羽是使用砍劈类兵器或是刺杀类兵器记述的混乱,或许是因为在那时关羽的兵器是兼备了这两种兵器的功能,就是“斩马剑”。


状态提示: 第26章 轻侠聚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