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1章 刑场(1/2)
吴县的南门外的刑场上,此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成千上万的百姓将整个偌大的刑场附近围得水泄不通的。
别以为古代的刑场都是菜市口。
菜市口作为刑场是清朝才开始的,不过在“市场”上公开对死囚犯处刑,历史也很悠久了。
礼记里就有“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比较著名的,汉景帝杀晁错是让他“朝服斩于市”,唐长安西市里有一棵独柳树,树下是经常处斩犯人的地方。
而大魏帝国基本上继承了华夏的传统,刑场的话是在南门外。手机端 一秒記住『→\etv.c\o\m』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为什么选在南门外?
古人认为被处死的犯人死后怨念不散,称之为“阴魂”。在五行上属于阴气。
而南向的地点由于处于向阳面,在五行上属于“阳盛之地”。
迷信的古人希望用旺盛的“阳气”冲抵死囚的“阴气”。
而这个时候,在刑场之上,已经跪着十个死囚。这十个死囚都神色破败不堪,流露出哀莫大于心死的样子,看上去是很可怜的。v首发
但得知他们的所作所为之后,围观的老百姓就觉得他们根本不值得同情了。
在行刑之前,本着人道主义原则,会复查五次,五次过后,没有发现别的问题,这人犯注定是死路一条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世的影视剧上经常在刑场上演“刀下留人”的戏码,但不得不说,这类事情放在清朝之前是少之又少的。
行刑前刀下留人,逃脱一死的案例在历史上还是很多的,尤其以清朝最为集中。
由皇帝出面亲自下旨“刀下留人”,则是始于宋朝。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闲居在家的陈亮辛弃疾名词破阵子与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陈同甫即为他与众好友喝酒,酒醉之后发了一次极其作死的酒疯。
他干了什么呢?
他与好友竟扮演皇帝上朝,一众人万岁、爱卿的乱叫一气,大笑而散。未料到此事被人告发,陈亮如此忤逆的举动自然被刑部判了死刑。
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宋孝宗,开明睿智的孝宗在审批陈亮一案时,将其罪归咎于“酒醉”,并且免去了他的死罪,陈亮才幸免于难。
到了清朝,“刀下留人”的例子越来越多,皇帝法外施恩的次数也与日俱增。
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例,在剧中,为了惩治阻挠改革的清流,雍正帝将李绂、陆生楠等清流领袖判处斩立决。
李绂曾是三王爷允祉的门客,为了救他,三王爷当面苦苦哀求雍正,甚至不惜以王爵相换。
在行刑的最后关头,雍正帝才拿出了早已写好的圣旨,令儿子宝亲王弘历乾隆持旨奔赴法场。
雍正这一“刀下留人”之举即顾全了三王爷的脸面,又让弘历收获了清流的人心,增强了其威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实,对犯人“刀下留人”是帝王的一种驭下权术。
此时的死刑,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外,更不如说是一种威慑。特别是对于那些罪不至诛的犯人,已判死刑而又“刀下留人”就有了一层微妙的政治含义。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生杀大权虽然掌握在皇权手中,但还是有一套管理国家的律法。具有人性化律法的朝代当属宋朝了。
宋朝对司法审查制度非常之严格,凡是被判了斩刑的人,只需行刑之前喊冤,这斩刑就得马上间断。
而且,立马换别的官员重审此案,正本的主审官有必要逃避。为了防止无限喊冤,规定每人最多只能喊三次。
要是有人故意捣乱来为犯人鸣冤,那么他就会跟犯人一起受到处罚。要是犯人真的是受冤的。那么,犯人就会有生存的机会。
其他朝代则不会像宋朝这么人性化,律法森严。
比如隋朝死刑复查三次,唐朝死刑复查五次,一旦核准死刑,不会更改!
而此时此刻,刑场上的监斩官不是别人,正是冉闵身边的书记郎徐渭,而副监斩官是吴县的县令。
“大人,时候到了。”站在一侧的县令颤巍巍地道。
徐渭点了点头,望着高悬在空中的太阳,再看到日晷上的时间,确定是这个时候没错了。
这日晷可是古代的标准钟表,不会出太大的差错,至少在时辰上是不会出错的假的。
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它底座通常呈圆形,外围一圈刻上时间,并在圆心立起一根棍子。当太阳照射到日晷上时,圆心棍子的影子就对应了底座的时间。
这样的方法看似没毛病,但是根本不怎么管用,时间上的误差还是有的。不过这个时代的人都习以为常了,就像后来的华夏人习惯了“bj时间”一样。
“验明正身!”
随着徐渭的一声令下,人群里顿时骚动起来,而就有十个衙役上去,装模作样地看了看那十个死囚的样貌,再看看手中的画像,确认无误之后,都向徐渭打报告了。
有不知情的百姓就询问了。
“官府这是要杀的什么人?”
“嗨!兄台你是刚刚过来看热闹的吧?吴县出了天大的事情!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昨日郡守大人在府中服毒自尽了,城内一下子就乱套了!据说是因为赋税的账目不对,官商勾结,致使官府能够上交的赋税大打折扣!”
“巡视到吴县的皇帝陛下龙颜大怒,下令严查!这锦衣卫的能力谁不知道啊?这一查之下,一百零三个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