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俊杰(四)(2/3)
出右手三个指头,“我军现有三疾:兵疲、粮少、甲缺。此三疾不除,我军寸步难移。”侯、徐二人乃营中武将前两名的人物,所说的话自然分量十足。而且众所周知,他二人脾气并不相投,时常会起些龃龉,现在却都持了同样的意见,很是难得。
赵当世口中喃喃:“三疾......”忽又想起六人中尚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还没发言,便问,“昌先生,你见解若何?”
昌则玉持身自重,本来也是拖到最后再发言以便更显分量,此时刚好得了机会,一捋美髯,淡然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用兵,最怕穷兵黩武,但凡有机会休养生息,何乐而不为。以诸葛之智,数出祁山依然免不了拖垮国体;以项籍之威,屡事征伐终致覆灭身死。我营中将士纵有满腔热血,若不审时度势,只怕到头来依旧壮志难酬。”听这话,看来他也站在了侯、徐一边。
穆公淳不满,拂袖道:“我营继承老闯王遗志,誓与不道朝廷周旋到底。如今行百里却半九十,只怕寒旁人心、惹天下笑!”
昌则玉回道:“心之所向即身之所往。若朝廷有道,我等辅之有何不可?若朝廷无道,我等反之又有何忌惮?以迂为直、以退为进乃睿智之举,不知权变徒自伤耳。”
穆公淳坚持道:“去岁我营与闯营在川中分道,说好了东西呼应共开局面,可如今背信弃义,先成了软脚虾,倘若传到闯王那里,有何颜面立世?”
昌则玉笑道:“穆军师此言未免太过迂腐。水是死的尚能顺势而下,人是活的难道连这点变通也没有?八大王声名赫赫不在闯王之下,却也曾经降叛多次,至今却没听这点波澜于他有何大碍、又有谁质疑他在义军中的地位。换言之,倘若我营执意一营之力对抗数省的官兵,最终身死族灭化作了一扬尘土,难道穆军师认为到了那时候,闯王等人还会念着你、记着你吗?”
穆公淳脸一红,还要争执,哪知上方头赵当世说道:“几位所言都颇有见地,不必相争。”此言一出,众人皆知其人心中定已有论断,全都敛声望了过来。
“先问诸位一题,诸位认为,当今大明朝,何患之有?”
侯大贵一怔,转而咧嘴嘿笑:“患?当然患的就是咱们了。如果没有咱们经年累月的折腾,他老朱家岂会像现在这般焦头烂额。”
赵当世嘴角微扬,摇了摇头道:“除了咱们,还有呢?”
“还有?”侯大贵挠挠头,左右寻思,“还有谁有咱们这般大能耐?”
徐珲沉声道:“主公要说的,莫不是关外的鞑子?”
“鞑子?”侯大贵听罢,与郭如克等人对视几眼。他们长于军事,却短于方略。这一方面由于通讯工具的落后,一方面也因平素军务实在繁忙无暇外顾。他们只知道关外有一群建州鞑,与塞上河套的蒙古鞑子相仿,凶悍异常且时时侵扰明土,此外却无再深入的了解。左右不过是些鞑子罢了,本朝开国初就有的隐患,见怪不怪了,主公这当口提他们作甚?
赵当世叹口气道:“可惜今日老韩有事来不了,不然由他说会更好。”韩衮是辽东人,同时曾为官军夜不收,熟知边事,但这几日都在外围警戒巡防,无法与会。
穆公淳想了想道:“这关外的建州鞑子,可与往昔的鞑子大不相同。”
徐珲道:“这我略知一二。我在宣府张总兵手下当差时,也曾与他们打过交道。这建州鞑子比起其他鞑子,格外凶残。先后征服了许多蒙古部落,听说前两年在关外改国号为‘大清’,几乎与大明分庭抗礼、以关外之主自居了。”
穆公淳颔首道:“明廷前前后后和建州鞑子交战不计其数,难得讨着便宜。论战力,其众犹在明廷官军之上..
....然而他们再强,距我营尚有千里之遥,主公此言意所何指?”
赵当世回答道:“诸位为营中事殚精竭虑,自是无心多管职外事,恐怕有所不知,当今建州鞑子的主子黄台吉是个人杰,较之其父老奴更为狡诈。自继承大位以来,东征西讨,几乎将关外及塞上蒙古等部全部置于囊中。他有次为基,便有恃无恐,近两年屡屡进犯我边,因着此故,才有当初卢阎王离任之事。”虽说赵当世等人已经反明久矣,可一旦论及建奴、套奴之类的外族,言语之间还是下意识的会以大明为故国,站在大明的角度叙述。侯大贵等人听之,也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两年前建州鞑子由边墙入口,大大肆虐了一番京畿之地。本年我得消息,建州鞑子在关外动作,意欲再次入侵,明廷殷鉴在前,自不会坐以待毙。”赵当世侃侃而言,郧阳山区固然与北境关山阻隔,但他合前世所知加上连月来用心搜集可靠的消息,大致能判断出当前天下总体的局势。侯大贵等人对他素来服膺,均只以为他仅仅由特勤司提供的消息便能对趋势作出判断,当然也都不会想到别处。
“卢象昇、祖宽等辈先后脱离陕、豫转而北上,就是最好的证明。朝廷要对付鞑子,只凭现有的边军必然捉襟见肘。”赵当世顾视众人,说话掷地有声,“京畿重地,不是川陕可比,所以以我之见,朝廷早晚,必要大举调集兵力北援。”
如果说先前的一番话还算在众人的意料中,那么这“大举调集兵力北援”几个字,则真正击中了所有人的心弦。
昌则玉心中一动,他素知赵当世韬略不凡,却不曾想其格局之大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