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六章 权利架构(1/2)
张方平算是白担心了。
内参的弹章没断,朝廷的各项政务也没停一天,朝臣们也没有一个因为弹章而回家等待处置的。唯一的区别就是,监察衙门很忙。
如今的朝堂,果然与以往大不同。
“安道,在官家提出变革御史台谏之时,就已经对这类情况发布过相公规定。”
张方平想了想富弼的话,确实有点印象。只是他由于起复的原因,有了份担当,乱操心了。
张方平没有致仕,只是出外,即便是致仕,他这样层级的老臣,朝廷的抵报也会按时送达的。又如何能不清楚。
好像因为这点,抵报还刊登过官家对这类事的处置……凡自辩或回家待参者,一律以认罪论!
……
也许是因为既往不咎的诏令,也许是朝臣们观望的态度,也许是官制改革从透露风声到成行的时间很长,总则,尽管弹章没停过,到朝廷还是有条不紊的推行了新官制,sān_jí决策制。
在确保自己的意志得到体现后,赵曦在这一次的职位调整中,并没有过多的去干预内阁举荐议政的提议。
有些事需要慢慢来,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完全改过来的。再说了,有任期期满后的去向和新的吏部考评结果做底,赵曦并不担心内阁成员举荐的议政和臣工不称职……内阁成员是没有任期制的。
如此,从提出官制改革和sān_jí决策制,经过三年的筹划,终于在大宋的朝廷推开了。
在这件事上,从开始赵曦就没有独断专行,一开始就是本着协商解决的初衷的。所以,并没有造成朝廷多大的动荡。
当然,这也有赵曦利用人的疲性有关。
怎么说呢,就跟温水煮青蛙是一个道理。
如果官制改革和sān_jí决策制在半年内,或者更短的期间内推动并实行,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顺畅。
赵曦从提出改革官制开始,历时三年多,期间还有辽夏联合攻伐的大战事。
这样长的时间间隔,很容易造成朝臣们的疲倦,在官制改革和sān_jí决策制思考上的疲倦。
更何况,这三年多,发生了不少赵曦处置朝臣的事例,还在群情激昂中推行了监察衙门。
并且,自赵曦即位近十年,除了自然减员的原因,赵曦几乎没有调整过朝中重臣,甚至连州府主官都很少去动。
很明显的表达一种要求稳定的理念,这也让朝臣多少有些忌讳。
所以,官制改革sān_jí决策制的推行,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
参政,也就是参加一年一度朝会的人员,在这一次官制改革后,遴选了五百四十五名。
涵盖了国朝所有州府郡县,朝廷所有衙门。从下县的吏员,到衙门书吏,从知县知州,到衙门主官,从河北、熙河边疆,到矿城主事。
凡涉及朝廷政务的官员,都出现在参政中。完全是按照sān_jí决策制的细则在遴选和确定。
在这方面,赵曦并没有过多掺合,他也管不过来,只能是依靠内阁和议政去确定。
这里面肯定少不了有猫腻,也不可能公平……没办法的事。这样也有一个好处,能完全的落实朝廷的各项政策,也能一定程度上确保朝廷政策的执行力,并保持权利架构的相对稳定。
这也是算是朝臣深度领会sān_jí决策制的具体表现。
议政,也就是国朝真正的权利阶层,赵曦是按后世顶层委员会的模式拟定的。
国朝的京东、京西、京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熙河等十七路。除重要军州进入议政席位者,其他的路一级的主官全数获得议政席位。
并且,路一级驻军的主官同样为议政,文佐官也进入议政。
但是,在府一级进入议政的问题上,却没有将所有路的治所所在地全数进入议政,而是确定了相对重要的州府主官成为议政。
比如开封府、京兆府、真定府、秦州府、太原府等。
在朝廷官阶地位上,彻底将路、府以及州的主官有了区别。
原来国朝的体制,州府同级不说,路一级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也不是一级朝廷衙门,是承担监察和协调职能的设定,但在事实上却承担了一级政府的职能。
这一次官制改革,算是对路一级正名。
原来的官制,一般路一级主官多数会兼任治所所在府衙的府尊,并且还主一路兵事。
而在新的官制中,明确了路高于府,并且取消了文臣主兵事的职能。
对于路一级,赵曦是按后世省级行政区划去设定的。只是考虑到约定俗成和惯例,并没有重新去划分界线,依然按照原来国朝遵行的界域。
从地方官这一块,基本上就形成了议政席位武将占据三成的效果。
路一级主官、一路驻军的主官,一路驻军的文佐官,各出一人议政。
在朝廷衙门这一块,六部九卿主副官,贡院、讲武堂、工坊城、市易寺、国营寺等新设机构的主副官等也进入议政。
就造成了文武比例上的差距,达不到武将占据三成议政的总标准。
于是,赵曦经过与内阁商议,将原本太祖解除兵权后,给予特殊待遇的勋贵家族,一并纳入了议政行列。
取缔了太祖优待勋贵家族的传承待遇,同时放宽了勋贵晋升高位执掌兵权的限制。
其实这一点根本就不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