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章 混乱元夜(1/2)
汝南王府。
“爹爹,孩儿探知,赵曦出城了。”
赵宗愈只说了这个,就不再说话了。他虽然负责联络那些花腿闲汉,可具体怎样用,什么时候用,还得他爹做主。
“出城?早已经回城了。且于牧马监解决了千年骑兵烂蹄的难题……唤宗晖来,汝出去吧。”
汝南王说话之间顿了顿,好像是下了什么决心。
当知青州的富弼,京西路的韩琦,连带着准备进京履职的庞籍,接连专门撰写了赞扬鄂王爷的折子时,赵祯真的高兴的找不着北了。
然后他便随意的赏赐了……
赵曦不管这些,他得配合着将作监把自己想要的玩意儿鼓捣出来。
先是从皇后娘娘那儿讨要了两万贯……皇后娘娘居然没问要干嘛。
这可苦了王中正,两万贯呀,得他扛着,还得送给将作监大匠。
赵曦从来没经手这么多钱,这才第一次发现,原来以为的都是错的,什么银票,什么银两,全都是扯淡。这……居然就是扛钱。
其实还是有银两交易的,就是娘娘也有银两。只是娘娘以为他跟他爹一样,是做赏赐的,所以,都给他的是铜钱。
赵曦还交代了王中正,要购置些硝石、硫磺和柳炭,还有坩埚、竹筷什么的。
做爷就这点好处,基本上是用嘴干活的。
……
得有三个多月吧,将作监终于给赵曦送过来了。还别说,时间是长了点,可东西是真的很精致,比赵曦想象的还好。
红木的手柄,半尺长的青铜管,还是双管的,上下管的间隙恰好可以放通条。
可以看出,这大匠确实费心了。无论是燧石还是撞锤,包括铁跕都用的是好料。
“王爷,那大匠说,若不是将作监里有些存料,就这两个玩意儿,估计最少的三万贯……”
王中正说这话的时候,好像很不以为然。就是个王爷玩耍的,还三万贯?王爷又不是不记你的人情,有必要这么夸张吗?
大匠的话,赵曦信。不过人力,就单说这铜管,估计不知道废了多少。
赵曦不知道大匠怎样测验沙眼的,但赵曦能感觉到,就这两把燧发枪的铜管,绝对不比后世的铸件差。
唉……这根本就不存在推广的可能呀。
这玩意儿寿命不确定,每把万贯,别说国朝并不富裕,即便真有宽裕的钱,相公们宁愿都发了贴钱,也不会让装备禁军。
更何况,如今的大钱都快铜铅各一半了,国朝无丰铜之地呀。
“中正,帮本王记住那大匠的名字,以后有用。”
有用?王爷还是会还人情。王中正总觉得那大匠应该折扣了不少,两万贯,就这么俩小玩意儿……
小玩意儿?
王中正自有了品级,便有了单独的一间屋子,很多事赵曦没法在慈明宫做,便在他这里鼓捣。
他已经准备好了跟后世相差无几的黑火药。
没有定量装备,就是等着这燧发枪回来后看药锅的大小。
然后王中正又有事儿了,就是想办法搞到弹珠……
一切都弄好了,赵曦觉得应该可以。就是不能试,这里是内苑……年龄限制太多了。
本来还想着元日快到了,自己可以趁燃放爆竹时自己可以试试,结果,这节日,他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
那怕今年毕业闰正月……
挺有意思,两个元日,两个元夕,这大宋还真就两次放衙,两次元夕夜狂欢。
这些对赵曦已经引不起兴趣了。
没了晏殊,没了欧阳修,连范仲淹……这老范该去创作他那个《岳阳楼记》了吧?
很好,最起码自己没毁了千古名篇。
就是元夕夜变的无趣了。
庞籍……让赵曦想起了包公案。因为今年的元夕夜他终于见着这千古名臣包拯了,也自然的想到了这个庞籍。
可惜他不是太师,包拯也不是黑炭头,更没有被驴踢过脑袋。
挺白净的人,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看人看喜欢用盯。
相反,庞籍略显得苍老一些。可能是被西北的风沙刮的。
听闻庞相公一直主持西北事宜,在与大夏的交锋中颇有建树。没一点奸臣样,从头到脚都无不表露着对大宋的忠贞。
再说了,包拯现在也就是个御史台的台谏,而庞籍已经是枢密院使。
要说包拯在朝堂上嘚嘚几句还有可能,若他要跟庞籍争斗,恐怕还不是一个量级的。
庞籍已经是昭文阁大学士,而包拯还两个直学士没混上。
赵曦在宣德门楼上,再不能跟以前那样乱跑了,乖乖的待在自己那个固定的位置上。学着老爹看朝臣们吟诗作对。
没了大家,就是吟诗作对也没人挑唆赵曦了。
早几年,王爷已经与大拿媲美,如今……还是别找茬打脸了。
赵曦来回看包拯和庞籍,可惜,看不到有一点矛盾存在。反倒包拯对庞籍相当的尊重……挺没劲的。
也不知道那个傻蛋编排的这故事,让他有了这样的小心思。
好吧,无聊就无聊吧,就是还得有一次无聊,自己还没试成燧发手枪……赵曦倍感遗憾。
第二个元夕,内苑并没有再次张灯结彩,老爹也没有再次召唤朝臣们登宣德门看热闹。
听说是包拯嫌老爹看相扑有点垂涎,还听说是娘娘说不该奢侈……甭管怎样吧,赵曦觉得这样对,自己也省得陪大叔们吃冷风发呆。
内苑没了热闹,赵曦如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