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 恰台吉的底线(2/3)
我所有,换我所需。其二呢,明军在蓟辽时常大胜,所部军械日渐精良,以非二十年前可比,如此再与之战,胜算太低。
其三嘛,则是我土默特可以休养生息,坐看察哈尔耗尽力量,将来说不定便可重新成为全蒙古的大汗……呃,这是恰台吉的话,土默特三万户即便做了全蒙古的大汗,也还会是大明的顺义王,高公子你不要误会。”
我误会?我干嘛要误会,土默特想做蒙元皇帝,那是举世皆知的事。不过,就算蒙元皇帝一系转到俺答这一支来,我也不担心,我甚至就盼望这一天呢,只不过嘛……在此之前我得先把你们土默特部控制牢固了才行。
至于恰台吉的这番分析,高务实觉得青把都没有骗他,以恰台吉的水平,能够看出这些并不奇怪。当然,这也说明高拱当年的政策起到了效果。
其实,大明现在的“西怀东制”政策,最开始就是出自高拱之手。
当时高拱对俺答封贡的巩固措施,主要就是两点:加强军备和对辽东用兵。
高拱那是上过一道奏疏,叫做《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在此疏中,高拱是将大修边政和册封互市联系在一起的。【无风注:此疏是史实。】
高拱认为,册封互市的真实目的就是要赢得边境安宁,借此大修边政,奠定长久和平的基石。
换言之,册封和互市的完成不表明俺答封贡已经结束。因此,封贡后进一步对军备特别是边防的整顿是俺答封贡事件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而且,高拱的《伏戎纪事》也将《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一疏收录其中,可见,“及时大修边政”和“伏戎”密不可分。
而在《答戚总兵》中,高拱则更明白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他说“西虏新附,而东虏尚然内窥,若遂得志,则又以阴启西虏骄心,虽得贡市不足为罕也。必须大加一挫,则不惟此虏寒心,而西虏亦皆知畏,贡市乃可永焉。”
可见,在高拱看来,要想维持俺答封贡形成的有利局面,在于对辽东的用兵,力求大捷,一方面挫其锐气,另一方面对俺答形成有效的威摄力,用以维持和巩固当时俺答新附的良好形势。
高拱深知,进一步整顿军备和加强边防,是维持长久和平和繁荣的支柱,而用兵辽东、力挫“东虏”可以打消俺答的非份之想。
和平容易出现懈怠,而且没有实力的和平是不牢靠的,必然是暂时的。所以,依靠封贡所维持的边境相安是不牢靠的。暂时的和平绝不是玩忽职守、掉以轻心的理由,而应该变成积极进取的阶梯。
因此,他一贯将大力整顿军备和边防,提高军事实力,看做巩固和维持贡市,形成良好局面的关键。
也就是说,当时高拱便已经看出,整个俺答封贡的关键环节,是借现有的和平“实心修举”,提高边防实力,奠定长久和平和安全的基石。
对此,高拱说得十分清楚和透彻,他说:“但得三五年宁静,必然安顿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胜之机在我。当是时也彼若寻盟,我仍示羁縻之义;彼若背约,我遂兴问罪之师,伸缩进退,自有余地。虏狂故态,必难再逞,而中国可享无穷之安……若能仰承庙谟,实心修举,使边事日胜一日,是为长治之基。”
这个思路,后来成了大明的一贯执政思路,也就是“西怀东制”。
现在,从恰台吉的分析就能看出,高拱当初的这一思路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效果。
由于内部的改革,大明有了更多的财力物力可以用于大修边政,比如建设水泥堡垒——由于高务实这个垄断资本家不肯低价卖货,水泥的价格迄今都很贵,但大明因为逐渐开始收商税和海关税,愣是坚持大力购入水泥,把重要的边墙、堡垒几乎全部重修了一遍,造成了恰台吉认为不能打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东制”以震慑土默特的效果也同样明显,恰台吉认为不能跟明军再战的第二条,就是因为蓟辽方面。戚继光每次都能打退朵颜诸部的侵扰,李成梁虽然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但却动不动就打到察哈尔、朵颜等部家里去。
按照恰台吉的想法,戚继光缺马,所以只能守;辽东有马,所以李成梁能攻。那么把这个局面拿来宣大这边类比一下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宣大也有马,如果土默特跟明军再起烽烟,则宣大明军其实也能像辽东一样打进土默特!
土默特如果还跟当年一样,宣大明军打进来也没事,咱们说走就走,你有马是不错,可你们是吃米粮的,那表示依然需要后勤,所以还是只能跟在我蒙古人身后吃屁。
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土默特已经不是当年的土默特了,随着归化城等城市的建立,蒙古人已经有近半开始过“定居”生活了,哪里还跟以前一样说走就能走?
而且,这些年大搞农业也没有白搞,现在蒙古人抗灾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不知多少,冰灾雪灾什么的,已经很难对一个部落形成毁灭性打击了,尤其是对于跟着汉人垦荒的那些部落,其抗灾能力不啻提高了数倍。
只是,这也就意味着蒙古人再也不能随便拍拍屁股走人了——你倒是能走,你的庄稼不要了?到时候冬天来个雪灾冰灾,牲畜冻死完了,全家都去喝风拉烟吗?
所以,高拱“西怀东制”的震慑,加上高务实的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