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党太守(1/2)
新任上党刺史钟繇带着册封圣旨来了。当众册封呼厨泉为新任匈奴单于之后。呼厨泉的一颗心总算是落到了肚子里。他心想,兄长一直念念不忘的事情,总算是在他手里办妥了,如此也能慰兄长在天之灵了。又暗道李利果然不愧是李傕之侄,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人本事大,后台强,足以为部族之依靠。接下来在并州,那就追随他,为他效犬马之劳吧。至于未来,那得看李利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了。
钟繇能出任上党刺史,是各方妥协的结果。首先,钟繇有能力;其次,钟繇有资历;最后,钟繇有关系。他和朝中清流交好,也与李利关系亲近。朝廷推出这么个人选来,最起码李利就不会反对。钟繇一走,他的位置自然也会有人顶上去。这样官位流动起来,下面的人才会有希望。不然三公九卿轮流换着做都是那几个,上面几个大佬自己腻了不说,下面的人迟迟晋升无望,心中早晚也是要怨气冲天的。
钟繇见了李利,笑眯眯的道:“惠民,真是想不到啊,一声不吭你就弄出如此阵仗来。”李利兵发并州,长安城那里议论纷纷。官场上自然不必多说,民间倒是有不少夸赞之声。这自古以来,地域歧视就存在了。做为帝都长安的子民,放在太平年间,自然是有资格瞧不起关中之外的所有地方的。但到了现在,偌大一个朝廷,竟然对天下失去了控制,钱粮税赋收不了来,官员也任命不了,军队什么的更不受朝廷节制,这天下,还是大汉朝的天下吗?
天子和朝廷过得委屈,长安人民自然也觉得脸上无光。李利一言不发就率部打入了并州,还夺回了上党。嘿,长安人民集体兴奋了。
这全天下都应该听朝廷的,不听话的都得把他们给打服了。所以李利打并州有什么不对?这是无比的政治正确啊!比起李傕和郭汜、樊稠在长安窝里斗、互相伤害,三辅人民自然是更喜欢为汉家重新“拓土”的李利啊。
你看,这抢回了一个上党,以后上党的事情,不就归朝廷说了算了。抢回了并州,整个并州不就归朝廷说了算了?虽然并州归不归朝廷管,好像并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好处。但从古至今,这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某某海的心的人,可是海了去了。说得好听点,那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心怀天下;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札人忧天,雨女无瓜。
可话又说回来,真把并州抢回来了,对关中人民也并不是全无好处的。最起码,并州在自己人手里,总不用担心胡人牧马南下了吧?到时河套一收服,长安的边防线,就会向北推进数百里。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匈奴、鲜卑、东羌各种乱入,烧杀抢掠了就跑。这会在长安,李利被人视为英雄,好评如潮,名声比起其他凉州诸阀起来,却是好得多了。
而朝廷里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目光开始投向了李利身上。李利与李傕、郭汜、张济、马腾等老一辈军阀不同。李利还年轻,潜力值比较高,而且他还是蔡邕之婿,救过并州名士,还与名士钟繇、荀攸等人交好。很多人就觉得,李利这人真的不错,忠于朝廷,心慕儒林。和那些粗鄙无脑,只知喊打喊杀的凉州武夫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既然没能力改变现在,不如投资未来。大家都觉得李利能够抢救一下,于是纷纷就动了心思。这次钟繇前来,也是身上带了任务的,负责近距离观察李利。
至于钟繇和荀攸等早就与李利结交的士人,心中就更是震惊了。在他们的印象中,李利是个很有礼貌的人,对他们这些有声望的士大夫,非常的有好感。也非常的尊敬。到如今李利给钟繇和荀攸写信,还一口一个钟公和荀公呢。听说李利之父也是个读书人,大家顿时就了然于胸了。后来李利去了河东,在那里干得风声水起,政绩屡现。于是在他们心中,李利又被打上了能吏的标志。
现在李利突然不声不响,就联合南匈奴打进了并州,这给他们的感觉,那就真的是很复杂了。攻打并州,真的是一步好得不能再好的妙棋了。袁绍自顾不暇,并州孤立无援,正是李利下手的好时机。而李利能有如此远见,真的是能够称得上一声英明了。哪怕是贾诩说服了他,那也得要他肯听贾诩的啊。这会李利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拙于言辞而擅于实干、可以独挡一面的能臣了。
钟繇和李利寒暄了几句,就笑道:“惠民,你出兵并州,引起的非议可是不小啊。这会长安城中,到处都在讨论此事。”
李利苦笑一声:“却是我孟浪了。”他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朝廷(李傕)那边不大发雷霆才怪。不过上党太守竟然派了钟繇来,却也是出乎李利意料之外了。看来朝廷也是动了心思的啊。
钟繇不以为然,摆了摆手道:“朝廷虽然积弱,但不该暮气沉沉,此正我辈奋发进取之时,惠民此举,我却是甚为赞同啊。”
董卓瞎几把搞,失天下人望。本来以为董卓死了,在王允、吕布的主持下,天下会逐渐恢复秩序,谁曾想王允出了昏招,逼反了董卓残部。不然按照许多士大夫的设想,王允主政,吕布带兵,然后兵出函谷关,哪个不服气就打哪个。
吕布骁勇,再带着董卓留下的凉州虎狼,那会关东还不如现在一般,都开始形成事实割据了。到时大旗一竖,关东的拥汉派那还不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可惜好好的一盘棋,被王允给下死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