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终将浮名归黄土(四)(1/2)
第385章终将浮名归黄土(四)
刘邦召张良、陈平商议对策。
“韩信与彭越都不遵守约定而来,眼下楚军已经将我们围困在固陵,为之奈何?”
张良道:“楚军虽然气势汹汹,但处境其实越发危险了。彭越与韩信也应该看到了这点。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好处。汉王若能答应与他们平分天下,他们必然会来。”
陈平问道:“燕王该怎么办?”
刘邦一怔,陈平这句话问得颇为怪异。
随着刘辟非势力的日益壮大,刘邦又是欢喜,又是害怕,已经不知道该拿刘辟非怎么办了。
刘邦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道:“不如将长江以南尽数封给辟非,让他北上,与我们一同进攻楚军。”
张良立刻否定道:“不可。”因为刘邦如此做,是要将刘辟非也定义为“异姓诸侯”了。虽然刘辟非的确拥有这样的实力,一旦刘邦称帝,“异性诸侯”势必成为刘邦打压的对象。
他曾经答应过刘交,要为刘辟非赢得一线生机,决不可将刘辟非推到与刘邦的对立面。
张良道:“燕王是大王的自家侄儿,岂是彭越、韩信可比。大王若尽将三王封出,大王只凭自己还能将三家兵权收归吗?大王若要统一天下,永远要记住,燕王是大王必不可失的盟友。燕王若能帮助大王,彭越、韩信必不敢轻动,战后收缴众王之兵权,将易如反掌。”
张良说到这里,语言已经是相当露骨了。
刘邦问道:“子房认为该怎么办?”
张良道:“大王如今在洛阳、成皋一带,尚有许多驻军,大王可召燕王为右将军,聚集各城兵马,与大王相会。”
“这样,岂不是将后方军权交到了刘辟非的手中。”陈平道。
张良道:“若是对燕王百般猜测,大王又凭什么让燕王效力呢?”
刘邦道:“我若委任辟非为大将军,何如?”
张良一直不希望刘辟非太过张扬,但刘辟非实在是个坐不住的人。既然不能藏住锋芒,那就让他的锋芒更胜一步吧。
想到此处,张良道:“若如此,燕王必可成为汉王手中之太阿,天下安定,不过是瞬息的事情。”
陈平若有意味地看了一眼张良,但终究什么也没有说。
经过商议后,刘邦决定将陈县以东到海边的土地,封给韩信,将睢阳以北到穀城的土地封给彭越。召刘辟非来军中,拜大将军之职,统领联军,对楚军作战。
……
齐国,临淄城。
在南皮县时,刘邦再次将韩信训练好的十万军带走,之后,韩信又再次在齐地征召了三十万军,如今已经全部聚集在临淄城外。
在半月前,汉王派遣使者来见韩信,要他与自己配合,攻灭楚军。韩信已军队准备不足为由,推脱了下来。
得知汉王在固陵附近再次打了个败仗,韩信顿时有些幸灾乐祸。
在韩信看来,汉王将三万兵是极限了。即便他拿走自己的十万军队,却并没有指挥十万军队的才华。
在得知刘邦居然率领大军全部部署在固陵时,韩信更是皱眉摇头。刘邦明明有兵力优势,却像只缩头的乌龟一般,实在是令人无语。
韩信想象,若是自己来统领那十万军,必分兵在固陵四周的县城中,如此,便可互相支援,分进合击。
可惜,咱们的这位汉王,连他自家的侄儿都不能相信,又哪里肯让自己来指挥他的军队呢。
韩信站在城墙之上,遥望西方许久,这时,王府卫兵来报,楚国使者武涉抵达。
韩信听了,却是淡淡一笑,他倒是能够想象项王此时的困窘了。
韩信在王府设宴接见了武涉。
武涉道:“齐王可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吗?”
“我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处境,但项王的处境恐怕不妙,否则也不会派遣你来当说客了。”
武涉道:“齐王大可尽情嘲笑汉王,但以吾观之,齐王之处境,比项王可要危险的多。齐王本是汉王的臣子,如今坐拥三十万军,汉王穷苦于固陵,齐王却不佯作不知。这岂是为人臣子应有的道义吗?既如此,就该称王道孤,割据天下。可齐王却束手无为,武涉不解。”
韩信道:“项王可曾想到,当年帐下一执戟郎,能够成为坐拥三军的大将吗?我曾经向项王举荐过自己,但项王却认为平定天下赖武力耳,处处逞凶施暴,齐地百姓多有遭殃者。楚使何不出去,问问齐地子民,问问他们愿不愿意与楚和解!”
这时,王府外有人汇报,说燕王使臣来到。
韩信听了,笑道:“既如此,就邀请燕王使者进来,我也就省的另行设宴了。”
待燕王使者进来,韩信询问燕王使者的身份。燕使道:“某不过是燕王麾下一无名小卒,不值一提,今日前来,只是带来燕王书信,送交齐王。”
燕使说罢,掏出一份红布套包裹的竹简,呈交到韩信手中。
韩信掏出观之,信上道:“大将军可还记得昔日南皮县城墙上所言乎?天下汹汹,兵祸连年,神州浩土,战乱不断。盖因神器更易,天无共主。今辟非已平定会稽,辟非虽蒙奉承,略有粗谋,但指挥十万军以上者,经验尚缺。大将军将兵,入赵数十万,平齐数十万,大将军将军,真可谓多多益善矣。”
“辟非愿提兵北上,共奉大将军调令,联兵伐楚,待天下平定,辟非亦可解甲归乡矣。天下太平,虽与我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