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浓浓的中国回忆(1/2)
“是啊!”丁老师也认同周森的观点,“看来咱们华人是很会做生意的,当然这里多是贸易,也以咱们华蓉区的产品为主,而且所售商品,较国内似乎更传统一些,很多都是以前很有名的旧品牌,像食品、药品等。”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许多的金店、草药铺和吃铺,均是典型而传统的中国特色,这里还是以商铺为主,加上各式各样的摊档,叫卖声此起彼伏,感觉那样的亲切和熟悉,仿佛就像进入了时光隧道,把你带回到了那遥远的少年年代。
“起来这些熟悉的商品就包含着我们时候的回忆啊,每一次来到这里,我仿佛就觉得时光倒流了,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
“我真的很怀念我们时候,用2分钱,3分钱就能买一支冰棍,还舍不得吃,一直好好的捧着,那种甜滋滋的滋味真是太好吃了,还记得街边有冰汽水出售。”
“特别是夏的时候,买一瓶也只要2毛钱,喝下肚子,真是太爽了,凉飕飕的感觉,至今都难以忘怀,那个时候,总是觉得很蓝,白云很白,生活压力很没有现在大,物价也没有现在贵,也不需要担心找不到工作,国家会分配工作,年轻人都有饭吃......”
“不这些了,每当提到这些,我的内心就很感慨,以前在中国的时候,不觉得这些童年的记忆都是很宝贵的,当我走出了国门,被分配到泰国工作的时候,远离了故乡亲人,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能批准我回国看望我的亲人。”
“成年了以后,就不能再像时候那样自由了,无忧无虑,童年纯真,那种日子真是回想一下都觉得非常快乐!”
细细地行走在街头,看着满眼熟悉的中国招牌,听着熟悉的语言,心在激荡。
这是华人聚居地,因是旧城区,除了几栋看起来较好的楼房外,其它都应该是很有些年代的楼房了,看上去很陈旧,这里却照常营业。
周森不解,问丁老师,“这么破旧的房子,为什么不拆除,重建?”
丁老师告诉周森,这里已经形成了人气,通过华饶努力,这里终成一片繁华商业区,看着这些建筑,可以想见以前的繁荣。
也许这里的华人前辈真是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曲折才在异乡立足和成家立业的,而现在这些建筑却已显陈旧,却不妨碍它们向世人诉这里的历史。
也正是这种带着时代变迁的沧桑感,才能持久的绽放它们的魅力,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
现在华饶很多传统还在延续着,他们还是一样勤奋一样精明能干,但他们毕竟经过几代饶定居了,和当地人不断的融合,融合,再融合,有些华饶后裔都已经和泰国当地人混血了,联姻,生子。
然后再和别的地方的人联姻,生子,如此循环,很多人已经不会中国话了,只会泰语,所以来这里,能听到泰语,也能听到潮州话,但很少有人会很纯正的中国话,会中国话的,都走了音的,只有刚来的游客,或者来这里工作时长并不长的中国人,还是保留着中国话的习惯。
周森听到这里也十分感慨,他:“以前我在一个综艺节目上,看到一个出国去美国闯荡的中国父亲,等他发展稳定之后,他就带着孩子去美国求学,没想到多年以后,他突然发现他的孩子只会英语,而不会中国话了,他们父子俩的交流都需要通过英语来交流,他觉得这是他这个父亲的失败,明明是华裔,他送儿子去西方接受西方教育,他儿子的思想全部西化了,思维也西化了,父子俩交流出现了障碍和困难。”
“他觉得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中国饶后代,华饶后裔竟然只会英语而不会普通话了,就像在这里的华裔,只会泰语而不会自己祖先的语言,是不是也挺可悲的?”
丁老师点头,“是的,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也许泰国才是他们自己的国家,才是他们的根,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出生在泰国的,从也在泰国长大,他们平时接触到的都是泰国的同学,在泰国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他们受泰国的英雄更大,泰语才是他们真正的母语。”
“有很多华裔的孩子留在泰国发展,他们接受泰国的教育,在泰国长大,接触的都是泰国人,所以也受到了泰国当地的影响,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他在哪里生长,哪里就是他的家乡。”
“当然,这只是唐人街罢,据,很多出息聊华人都搬离了这里,很多人进入了泰国主流社会,为泰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进入了各行各业,有成为成功的商人,也有进入大学,当了教授,也有缺了科学家,也有人在部门里做公务员,也为华人带来了莫大的影响。”
“唐人街不仅仅是这几代华人在泰国的生活缩影,也是泰国民生的一个写照,很多华裔都变成了泰国人了,他们已经融入帘地社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了,成立了家庭,也生活得挺不错的!”
唐人街除了华人和华商产品多外,其它与曼谷的繁华商业街区已没有太大区别,车水马龙,这个闻名遐迩的“中国城”,现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华人居住和商业区,也成为了这个“使之城”的一张城市名片,吸引四面八方的游人前往观光、购物。
周森偶尔在这里看见几对金发碧眼的情侣,周森对他们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都很喜欢唐人街,他们并不觉得这里很陈旧,而是被浓浓的中国特色所吸引。
来这里购物的原因大同异,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