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儿臣也反对!(1/2)
“臣等附议。”
就在嬴高念头千转之际,七署大臣们异口同声,都赞同大田令的请求。
毕竟他们的利益相同,而王绾是秦王政提拔的官吏,在这个时候,大秦朝堂之上的党争,已经初现苗头。
他们在打压王绾,世家大族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惠文王之后,世家大族再一次激扬而上。
“臣有异议。”
旁案记录朝议的长史王绾突然搁笔抬头,将正要起身的嬴高打断。
“禀王上,引泾工程已经开启多年,虽然还未有太大的效果,然而此事关系重大,臣以为不应该遣散民夫。”
“长史之言,不符合当下国情,不符合经济之道。”
嬴高起身再一次被打断,大田令冷冷一笑,长史王绾太年轻,分量不足,在这一刻极为明显。
“经济之道如烹鲜,必须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唯有如此才能竟全功,若是在这件事情上好大喜功,必然会导致国难发生。”
“引泾水出山,我大秦耗费六世都没有完成,原因便是引泾工程太大,以至于我大秦无法承受。”
“正因为引泾工程太大,才更需要长远缓图。目下大旱逼人,饥民席卷大秦各地,聚集民力紧急开挖毛渠抗旱,方为第一急务。”
“徒然贪大,长聚二十余万民力于山野,口粮一旦告急,必生饥民之乱,到时候,灾人祸内外交困,我大秦何去何从?”
“大田令言之有理。”
七署大臣再一次异口同声,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大田令。
嬴高听到这里,就已经清楚,一场针对大秦,针对秦王政的风波已经在暗中展开,一念至此,嬴高长身而起。
“儿臣也反对将引泾工程搁置!”嬴高神色肃然,对着秦王政深深一躬。
这一刻,七署大臣脸色阴沉,一旁的长史王绾却是松了一口气,他心里清楚,光靠他自己,根本挡不住这些人。
如今唯一的可能,便是嬴高的身上。
“哦?”
在这一刻,秦王政本来要叫停的,结果见到嬴高突然插话,不由得眉头一皱,道:“给孤一个理由?”
“禀父王,引泾工程极大,而且已经开始,并且进行到了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候,遣返民夫,确实对于抗旱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二十万民众,遣返容易,再一次聚集将会更加麻烦,一来二去,不仅花费更多的时间,也会花费更多的资源。”
“儿臣以为,与其让二十万民夫去抗旱,不如坚持引泾工程继续,下令二十万蓝田大营大军进行抗旱。”
……
“轰……”
嬴高一番话,顿时让整个朝堂之上发生了更大的慌乱,这一刻,不仅是文官慌张了,武将也是反对。
“王上,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
见到整个朝堂之上,只剩下嬴高与王绾等寥寥几人之外,其余皆反对的场面,秦王政眉头微皱。
见嬴高还要反驳,秦王政摇了摇头,道:“此事尔等莫要再争,稍后再定。诸位大臣先行回署,立即依方才议决行事。”
“臣等遵诏!”
……
看着文武百官不断离开,嬴高无奈的摇了摇头,他心里清楚,这一次的大旱,想要安然度过,大秦锐士必然会下场。
按照他的思路,大秦锐士一如那支大军一样,奔赴最前线,以人力逆转时。
嬴高面沉似水,他清楚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那便是战争。
自古以来,战争往往便是解决内部矛盾,分散民众注意力,转移灾难的不二法门。
……
等到群臣都离开,整个咸阳宫之中只剩下了四个人,除了赵高之外,便是嬴高与王绾,以及高高在上的秦王政。
“王绾,方才你所言兹事体大,是何意?”秦王政目光一闪,对着王绾,道。
闻言,王绾目光闪烁了一下,刚要脱口而出的话,瞬间收了回来。
在这一瞬间,王绾本来打算将吕不韦对引泾工程的总谋划以及最后带给郑国的口信禀报秦王。
只在在话快要出口的瞬间却改变了主意,对着秦王政:“臣以为,此事关乎我大秦长远大计,当召回河渠丞李斯商议。”
“嗯。”
点零头,秦王政一挥手:“快去吧,此事确实应该召回李斯!”
“诺。”
……
点头答应一声,王绾转身离开了咸阳宫,只剩下嬴高与秦王政两个人大眼瞪眼。
“你也以为不应该遣返引泾工程之上的二十万民夫?”沉默了一会儿,秦王政忍不住,道。
闻言,嬴高沉默了许久,他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父王,眼下大旱席卷整个秦地,水成为朝野上下焦灼议论的共同话题。”
“这一场骤然降临的大旱,第一次使风调雨顺的关中成了我大秦的软肋。”
“如此,正能够看出这一次引泾工程的重要性,只要引泾工程完成,到时候八百里秦川,将会成为不下于巴蜀的粮仓。”
“这不管是为了父王的统一六国,还是为了我大秦万年,引泾工程都不能停下。”
“关中是我大秦本土,有下第一关函谷关在,只要在函谷关,武关横陈一支大军,就可以确保我大秦本土不失。”
“在儿臣看来,只要关中稳如泰山,就算是将来有何变故,我大秦一样可以东山再起。”
“更何况这样的大旱,未必就只有这一次,而引泾工程一旦完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