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上将军(2/2)
刚听完自己的弟弟赵之泽跪在地上讲述完戎人侵关以来所历诸事。赵之泽在叙述中也着重强调了丢关失地非战之罪,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那就是纷纷而起的内应。
赵之海看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弟弟,仍旧是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的样子,这就让赵之泽愈发恐惧。
说实话,此刻上位坐着的如果是雍栾或是方元恒或许自己也没有这般恐惧,但唯独这个从小就异常严厉的哥哥却让自己如坐针毡。
他知道哥哥的脾性,那就是永远也不会让别人知晓他将要做的事情,作为亲弟弟的自己也是一样。
“赵之泽。”
厅内一片寂静声中,一声听不出喜怒的声音从赵之海有些薄的嘴唇里发出。
大厅内跪着的一干人等都轻轻抬起了低着的头,竖起耳朵仔细听着赵之海所讲。
“在”
赵之泽颤巍巍回了一声,仰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赵之海依旧用无喜无悲的声音讲道:“月前萧关被围,介鸳曾六次谏你发兵相救,你为何不救?”
赵之泽顿时面红耳赤,他以为是介鸳在背后告了自己一状,便下意识转头看了看介鸳。
而介鸳也是露出一脸惊讶,但随即又恢复如常。
见赵之泽未曾答话,赵之海也不追问,又问道:
“萧关被围后,介鸳曾三次谏你火速将龙德、泾阳、乌氏、朝那、大原五县守军调到各关隘协同守备,你为何不听?只采纳将戍边更卒就近安置的下策?”
听到这里,不仅
介鸳微微皱了下眉头,赵之泽的身后也发起了阵阵冷汗。
除萧关外,其余五县均有地方贵族把持,这几年仅仅吃空饷,克扣军粮物资就让自己以及地方豪强家族赚了个盆满钵满。
战事初开时,介鸳曾多次建议发五县之兵协防各关隘,但赵之泽却知道,若是按照介鸳的办法,当这五县发出援兵后,各县可就没有守备的军士了。
本来赵之泽等人是想在戎人开战前尽快补齐缺口,但没想到戎人提前侵关,所以猝不及防下各县根本就无兵可派,又怎能听介鸳的建议而为。
对于介鸳而言,各县吃空饷之事自己虽然或多或少的也知道一些,但他并不知道事已糜烂到了如此地步。
当初赵之泽不听自己的建议,他只道是赵之泽怕绕过萧关的戎人攻击原州,让各县留着兵力支援自己所为。
而因为当初自己也并不知道戎人有内应的事情,所以便没有继续坚持下去。
赵之海见赵之泽仍然一声不吭的跪在地上,内心中也是一叹,自己这个弟弟从小便深受父母溺爱,父亲临终还嘱托自己务必照顾于他。
虽然长幼有序,但如果当初父亲亡故之时不是弟弟太小的缘故,或许这个世袭爵位也不会轻易落在自己的身上。
但总的来说,他也算对这个弟弟仁至义尽,这些年来不顾他方势力的阻碍,让这个纨绔不堪的弟弟一步步登到州卿的地位,自己也是做了相当努力的。
他内心叹了口气,第一次用带有一丝惋惜的情绪说道:
“你若是听了介鸳的建议,或许这七关也丢不了,但你终是没有糊涂至极,还是采纳了介鸳的下策,不然这七关或许都会丢的,而你原州六县此刻城头插着的也不再会是玄武大旗了。”
“阿错了,阿错了,求大哥饶我一次,让我将功折罪吧。”
赵之泽此刻若是再听不出自己哥哥话中音,那便与白痴无异了,他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自己完了”四个字,此时只能向哥哥不停的叩头,想让哥哥看在血脉的份上帮帮自己。
“你可知错在何处?”
听赵之海问话,赵之泽连忙说道:“错在不该不听介子大人的谏议。”
赵之海摇摇头,道:“今次君上拜赵某为上将军,授予前线生杀任免大权。”
说道此处,他拿出了秦国国君赐予他的印信,这印信是上将军统兵虎符,此前数年均是在方元恒手里,这次拜了赵之海为上将军,便转而交由赵之海保管了。
赵之海拿出虎符,只是佐证一下方才自己所言属实。
这本是虚礼,也不会有谁傻到去验明真伪。
赵之海见无人答话,便将虎符又收了起来,冷声喝道:
“赵之泽管辖原州各县军务,克扣军饷,虚报兵目,大战期间指挥昏聩,致使武藏关、云母关、栖霞关、碧潭关先后沦陷敌手;
萧关被围时未能及时发兵解救,造成萧关被破。
令!
即日免去赵之海原州州卿之职,绑去西京司寇处详查。
着介鸳代行州卿职务,为我大军操办后勤粮秣诸事宜。
雍云祈丢城失地,纵然是受叛军突袭,但身为主将也难辞其咎,依大秦律本该枭首,但念其在萧关破关前,在阵前杀敌有功,且又于关破后诛杀叛军四千,功过虽不能抵,但免你将军之职,贬为裨将军,收拢萧关逃亡军士,随我杀敌报国。”
随后,赵之海又下达了一番训令后,也不理瘫坐厅下的赵之泽,起身离去。
>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