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8王(1/2)
福清坊,又名福清坞,或叫福清庄园。
这是福州刺史治下的一块飞地,这个人口超过五万人的热闹之地,却不在衙门的登记之上,犹如一个黑洞一般。
秦家没来之前,这里是一群又穷又凶的流求安置番夷,既不上户籍,也征不上一文钱税赋,连役也征不上。
一直以来,福州衙门把这些岛番,其实就跟那些漂泊于沿海海上的疍民一样,官府根本没把他们当人。
秦家来了以后,这些让人看着头疼,听了都讨厌的番夷,居然成了赚钱货,秦家在原名郭牢山的地方,起名福清,建起码头港口,开辟庄园、作坊,搞起了樟脑香加工,弄起了商屯种植,各种手工商品作坊,弄的有声有色。
本来福州衙门也曾想过要把福清纳入管辖,最初想要在这里设个乡,后来又想干脆置个县,准备派官吏过来管理,但秦家直接到福州衙门拜见了上任刺史。
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谈了什么,但事后刺史再不提设乡置县派吏之事,福州衙门每年安心的收着那边主动送来的税赋,还有额外的捐献。
福清在州衙档案上,登记为商屯,并按朝廷规定,鼓励商屯,对于商人雇佣百姓或用奴隶开辟荒地,许为永业,并免税头三年,再减税三年。
新建手工作坊等,也免费用地,并免前三年半税。
秦家很大方,虽然朝廷有种种鼓励政策,可秦家该给的一文没少,还另外年年捐献大笔钱粮,义仓粮、社仓粮都是超额输给,另每年的台风来临,或是遇水旱灾情,也都主动捐赠粮食。
又给州里的团练、联防等捐赠不少,靠着这些,福州虽然换了刺史,但对于福清这块地方,完全给了自治之权,信守承诺,一个官吏衙役也没派到这边来捣乱。
福清完全由秦家在管理。
差不多四万的流求番民,加上秦家带来的上万人,这里比一般的县城还热闹。
但秦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港口码头很热闹,但这里仅是一些商铺作坊,离码头十二里,龙江口上游点还有一座城。
名叫福清坞,可实际上确实跟一座城没什么差别。
甚至是内外两重,再加上关厢。
内城是管事们、工匠、护卫居住之所,外城则是商铺、作坊区、仓库区等,在外城之外,也有大片的房屋,却是规划给那些番人的住宿区、食堂等。
整个福清有一支人数达到五百人的商团护卫,另外从屯田奴隶、作坊工人,商铺伙计等中,也组建了几支联防队,整个地区的治安还是很不错的。
秦琅巡视了不算大,却很热闹的福清坞,进城前还顺便巡视了遍龙江两岸的屯田。
目前已经开垦了有一千六百多顷地,其中大部份地是直接从流求人手里买来的。
这十六万多亩地,现在一年能为福清坞带来差不多五十万石粮食,不但完全能够供给福清的五万余人口,还有不少剩余。
原本流求人在这里二十多年,填补肚子也困难,可秦家来了后,带来的是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还带来了许多先进的铁制农具,又运来许多牛马耕种田地,还在这边使用了林邑国的稻种,一年两季。
兼之堆肥技术使用,让亩产量两季突破三石年收,比过去流求人的产量提升了三倍有余。
这里岛屿众多,渔业资源也好,秦家还在这边牧牛养马养羊,还搞捕渔晒盐的副业。
翻看帐本,秦琅发现,真正赚钱的其实还是作坊和贸易,尤其是以樟脑香加工作坊最赚钱,造船厂和修船厂现在还没收回成本,农业这块看似不错,但收益不高。
其它如什么制衣啊制鞋啊渔网啊陶器木器等作坊,主要也是供应本地和福州各地,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制盐厂规模不大,也主要是自供。
先前与流求的贸易倒是能进项不少,但今年已经停了半年了。
“阿郎,番人来了。”
秦琅从账本里抬起头,点了点头,合上账本。
进来有三十几个番人,从衣着上已经看不出什么番人样了,反倒像是一群地主老财们,身着绸衫,也蓄发戴着幞头。
不过脸上基本上都纹着各式的刺青。
单纯就长相来说,倒跟中原人差别不大,与岭南人外观相似,都是不算高大,比较黝黑。
这些人进来后,倒是很恭敬拜首。
“坐!”
“上茶!”
福清是秦家的一大产业,投入了不少心血,能有今天的繁荣,其实也离不开这些番人。
近几年,番人多数已经都在秦家做事了,或者种地或者做工,又或者养牛马打渔,都是拿着工钱做事,日子过的较为舒适起来。
秦家有秦家的管理制度,比如建有专门的宿舍,给番人包食宿,这些福利其实也变相的打破了过去番人们部落村寨的居住形式。
番人们把填不饱肚子的那点田地高价卖给了秦家,搬进了秦家的宿舍,吃起了食堂,接受集体管理,享受着便利与舒适,但也打破了过去那种生活传统,尤其是以前的部落村寨的首领们,对于番人的控制已大不如从前了。
不过做为首领,也不会轻易的放弃手里的那点权力。
首领们有的接受秦家雇佣,成为工头或管事,也有人拒绝雇佣。
可不管如何,这些首领们日子都过的不错。
秦家大管事向秦琅一一介绍这些首领,来自哪个部落,叫什么名字等。
“欢斯岛槌,拜见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