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接着忽悠(1/2)
对于朱慈烺给出的人口数,崇祯自然是不信的:“不可能!大明怎么可能有如此多得人口!”
朱慈烺苦笑着摇摇头:“父皇,一开始儿臣也是不信的,所以就让锦衣卫对顺义、房山、通州各抽调了几个乡镇调查,这几个乡镇旧有黄册显示人口数不过数千,但是经过组个村的私下走访询问发现每乡实际人口都超过万人,有的甚至有三万到四万人。”
崇祯愣道:“你是说当地隐户严重?一地之事岂能代表天下。”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儿臣算过,一个中体力劳动者即使吃饱一年也不过吃掉十石不到的粮食,大明耕地天启年七万万亩,假如每亩产粮食二石,则大明一年所产粮食足够一万万又四千万人食用,假如大明真的只有六千万人口,那每年都会剩下至少一半粮食,即使有两三省受灾减产,那大明也不会有人挨饿,那天下如何会到如此地步!”
崇祯听完整个人都呆了,是啊,天下田亩种上粮食明明够吃,而且还吃不完,那为啥还有这么多人饿死,那么多人吃不饱?为啥百姓还要靠挖野菜渡过饥荒?
大明虽然一直灾害连连,但是也没有超过半数土地绝收啊?崇祯看着朱慈烺,眼神有些复杂。
朱慈烺给了崇祯一个肯定的眼神:“儿臣最近一直在研究为什么我大明最近这些年为何多灾多难,书上讲要以史为鉴,所以儿臣最近让统计司在研究历代盛衰的各种数据变化,发现动乱除了跟天气有关,还跟土地承载力有关。”
“哦?何为土地承载力?”
朱慈烺比划了一下,发现不好解释,只好说道:“父皇,我需要纸笔。”
崇祯招招手:“到书案这里。”
朱慈烺跑过去,崇祯把他抱起放到自己椅子上,他站到一边挥退了王承恩,亲自给朱慈烺磨墨。
朱慈烺提起笔:“从数据上看唐朝以前土地只能养活最多五千万人那是因为粮食的产量没有变化,但是唐之后因为占城稻的引入,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使得每亩地粮食的产量增加了,所以同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到了宋朝,南宋即使丢掉了半壁江山依旧可以养活比唐代更多的人口,加上金人和西夏的人口之和大于一万万五千万人口。这个就是土地承载力增加。”
朱慈烺开始画树状图:“所以想要养活更多的人口主要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土地的承载力,另一个就是增加土地数量。咱们引进新作物就是为了增加土地承载力,除了这个办法之外还有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兴修水利等。而增加土地数量就有开荒清淤、围湖造田、战争掠夺等几个办法。”
朱慈烺把办法写好就开始一个个解释:“引入新作物和良种,父皇已经在做了,精耕细作和合理施肥那是百姓自己的事情,兴修水利大工程需要钱粮的支持,现在搞不了。所以剩下的办法就是增加土地数量了。”
朱慈烺有意识的把崇祯往战争掠夺上引导所以自然把其他办法都忽略掉,看着崇祯一副虚心听讲的样子,朱慈烺就继续忽悠:
“这开荒清淤,汉民数千年来一直努力咱们开荒从黄河流域到九黎,在到荆楚百越,所见之土都种上了庄稼,往北已经没有耕地,想要开垦只能朝更蛮荒的百越以南,至于围湖造田此策不可取,湖泊有蓄水泄洪等作用,若是围堵将来洪水来时必然淹没农田百姓,故而想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只能想办法获得更多的可耕地。”
朱慈烺这个转折有点生硬,不过崇祯好像没有反应过来,朱慈烺继续说道:“建奴所占之辽东,以前能养活数百万汉民,现在尽落蛮夷之手,河套地区,常言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此地可谓是天赐之土,得之则西北安宁,失之则异族必然做大!”
崇祯奇怪的问道:“此言何解?”
朱慈烺正说道兴头上准备鼓动崇祯朝海上朝东南亚看呢,没想到他竟然更关系河套,只好接着解释:
“草原民族虽然逐水草而居,但是草原也不是处处水草丰美,整个草原水草最丰美的地方无非是科尔沁人占领的呼伦湖贝尔湖地区和林丹汗所占的河套,无论汉唐无不是把夺取河套地区作为击败草原民族之使,即使弱宋也数次提议夺取此地。夺得此地就等于夺取了蒙古人一半的马场,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我汉人再次种良田,所产出足以养活十万兵,故此得此地则西北安宁!”
崇祯暗暗的记下此地,朱慈烺继续在纸上画图:“以大琉球为例,初时为蛮荒,郑芝龙移民数十万依旧地广人稀,此岛物产丰饶种植稻米一年三熟,良田可养数百万百姓,而整个南洋这样的大岛不下数十个,若是大明都能开发足以养活大明数千万百姓,再有往东欧罗巴人发现的新大陆,其广远超大明,大明若得此地即使十万万百姓也不用担心粮食,这个才是长久之道!”
崇祯看着朱慈烺画的简图皱眉道:“可是自万历以来,南洋诸国已经朝贡称臣,朕若占其土,夺其田有失天朝体统!”
对于这个问题朱慈烺早就想好了说辞:“这个简单,番邦小国对天朝仰慕已久,只要大明愿意接纳,彼必然举国来投,再说南洋诸国征伐不断,朝建而夕亡,国土更是一日三变,其未开发为到达的土地更是不知多少,那边岂不是大明可以随意开垦。”
崇祯还是有些犹豫,朱慈烺也没有指望一次就能说服他,只要在他心里种下这颗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