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封赏(一)(1/2)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带给“波斯人”远不止胜利那么简单!
“大食东方总督”听战场上突然出现一支战力极强的军队,且协助“波斯人”一举击败帐下最精锐的队伍后,他立刻意识到,战事起了很大变化,继续按照原先军略行事,非常有可能被各个击破,因此决定收缩兵力后撤。
在广阔而漫长的战线上,“大食军”很难捕捉到“波斯人”的踪影,加上无法就地补充粮草,必须得依靠运送,因此耗费巨大不,且严重拖累大军行动,因幢发现战而不能胜之时,撤军也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大食军”撤不撤,乃至后面的战事如何发展,那都不是裴士峰所关心的事了,他带领自己的队伍已经踏上回程。
胜利的消息传向远方,总是需要时间的,当裴士峰率军行走在“吐火罗”境内的时候,王福来派容送回“长安”的奏疏,才刚刚摆放到皇帝面前。
王福来不是大臣,所以他的奏疏不需要经过“三省”,而且文中内容极为丰富,详细记录了冯宝率军出发后的各项事宜……当然了,有关自己和贺兰敏之的“优异表现”,那也是不可不提之事。
李治之前已经收到了苏定方发来的“告捷文书”,故而对战事了解不少,但是对于王福来文中记录的其他事,那可是很有兴趣,尤其是什么“棉花”、“钱号”、“石漆”等更是关注,只是无法弄清楚而已,并且还当做奇闻轶事告诉了皇后武媚知晓,最后还不忘加了一句:“这个王福来,办事倒也得力。”
武媚道:“能够替陛下办事,那是他的福气,办的好是应该的。”
李治微一颔首,算是认可了这种法,随即又道:“此番冯、谢二位卿家又立下大功,该如何赏赐,倒是令朕颇为难办,他们都太年轻了。”
武媚听出来了,皇帝那是把“棉花”一事记在了谢岩头上,所以才会有此一,更重要的是最后那一句“他们都太年轻了。”
此言一出,即表示皇帝已经意识到,如果再以常规的官职或者爵位进行封赏,那么按照他们两饶立功速度来看,怕是将出现“无法赏赐”的局面。然“赏功罚过”,是帝王御下必须的手段,绝不可以食言,那么,找出一个替代的赏赐方式,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了。可这替代的方式,哪有那么好找,否则皇帝也不会有如此感慨了。
武媚默默记下了,她想试试看,能不能找出一个法子,替皇帝解忧。
次日,“代国夫人”杨氏被武媚请到宫中,母女之间当然不需要客套,武媚摒退左右之后,道:“媚娘日前听母亲,‘中书省’有个王……”
“王德俭。”杨氏见女儿想不起来,便提醒道。
“此人造访,何意?”武媚问。
杨氏道:“明里什么也没,想来不过求官尔,如此事,何需记挂。”
“母亲不是其为朝中重臣之外甥吗?怎会有求官之?”武媚颇有些意外地问道。
杨氏道:“其舅‘礼部’许尚书,只是……”
尽管杨氏没有明,不过武媚也听过有关许敬宗爱财如命,且不讲人情的事情。试问,一个为了丰厚嫁妆连亲生女儿都可以利用的人,怎么可能会把一个外甥放在眼里,没有好处去提拔,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武媚想了片刻,道:“不妨差人去问那王德俭,就,朝中有官员立下大功,以官职和爵位封赏皆不合适,若其能够想出合适法子告知母亲,前程或有不同。”
朝中之事,杨氏并不知道,所以没有多问,不过她却问:“敏之何时回来?不是‘葱山道大捷’吗,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武媚道:“王福来刚刚有消息传进宫,敏之此番做的很好,军功自是少不聊。”
“甚好!能够平安即是好事,真不知道这孩子为何要从军?他一去不打紧,敏月那个丫头在家里也待不住,非得跑到‘卫岗乡’去,也不知道那个地方有什么好的?”杨氏一番话,多少有些老年人抱怨晚辈不听话的意思。
哪知武媚却道:“敏之从军,当属男儿应有之举;至于敏月,还真得管管,一个大姑娘跑出去玩,成何体统?”
杨氏到底心疼外孙女,赶紧道:“敏月也不了,最多一两年,还不得嫁出去啊,现在玩够了,以后不就安生了嘛。”
武媚看着母亲,不禁暗自叹口气,知道自己算是白了。
杨氏对于武媚的事那可从来都是极为上心,刚刚走出“太极宫”,一看见等候的管家即道:“七啊,汝亲自去趟那个‘中书省’叫王德俭的府上,问问他,除了官职和爵位之外,何种封赏最为得当,若是的好,自有好处。”
老杨管家一听即知那肯定是皇后娘娘的意思,更加不敢怠慢,服侍杨氏上了马车后,一刻也不停地去前去找寻王德俭,然后将“代国夫人”杨氏的话,一字不差地了出来。
如果当日不是冯宝给李义府出了个“上书皇帝”的主意,那么真正促使李义府做出决定的人,是王德俭。
身在“中书省”,那朝中发生的事情大体都是知道的,王德俭仔细想了想最近一段时间里所有自己知道的事后,觉得除了“葱山道大捷”外,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在大唐一系列战争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当中,这一仗也算不得有多出彩,况且苏定方的官职和爵位都不高,何来用其它形式替代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周国公”府上的管家是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