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第三师的争夺(下)(1/2)
看着冷冷清清府衙厅堂,蔡仍心下一阵叹息,心下知道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可还是无奈苦涩。
“邓知军以为当下该如何?”
邓肃一阵皱眉,面对杭州上下抱成一团情形同样头疼不已,沉思良久也没有想到太好法子,苦笑一声。
“官家不该印制无数盐钞,更不该……更不该逼迫两浙十四州商贾,若非如此,今日也绝不会出现如此情形。”
蔡仍一阵沉默,点头道:“正如邓知军所言,若是早早知晓五弟会离开江南,朝廷自然不会如此作为,如今再言事后诸葛之事也是无用于事。”
邓肃无奈点头道:“正如大人所言,邓某……邓某心下并不是很赞同太过逼迫第三师,第三师今时尚未配备蔡驸马军中火器,太过逼迫第三师……恐有变故啊~”
蔡鞗事前言明为幼军、第三师配备火枪、火炮,但那是之前,日后还会不会为两军配备火器?
谁也无法肯定,不仅邓肃心下担忧,蔡仍也忧心忡忡。
“本官会与朝廷上奏言明,第三师可以由王禀将军统领,但第三师必须在朝廷统领之下,而不是听从一群商贾!”
听着蔡仍话语,邓肃也不由微微点头,幼军尚未成军呢,朝廷就遣派了百十个将领、教头安插其中,也直接导致了蔡鞗心下不满而向南退却,最后更是退离了江南,原本应该培养的应天宗室子弟也随之作罢。
因幼军发生诸多变故,即使日后幼军屁个火枪、火炮都得不到,只要大明岛退出江南,在赵佶和朝廷看来也是值得。
用一军换得江南安稳,怎么算都是值得的,但这并不能消除开封对北方变故的忧虑。
“邓知军想来是知晓五弟在应天城下之言,童使、谭使若能顺利夺下燕京并守住其地还罢,可若……可若守不住北方,我朝危矣。”
蔡仍心下忧心忡忡,尽管心下不满蔡鞗所作所为,但他还是担心真的发生最坏情形。
“《檀渊之盟》后,辽国精锐并未屯驻于我朝边境,一旦女直人吞下了辽国,我朝就要面对辽金十万精锐,河北之地并无险关峻岭,一旦让胡蛮冲入境内,我朝数十万禁军一旦抵挡不住……就该由五弟那般兵卒前往抵挡,所以……本官也不希望第三师陷入幼军那般境地,无论北方防线有无疏漏,如五弟的一师二师那般的第三师,对于天下来说都是件好事,但第三师必须在朝廷治下。”
当日邓肃就在应天城下,所知的比蔡仍还要详细,自是明白蔡仍话语里的担忧。
在蔡鞗的预想中,若开封丢了辽南京(燕京)之地,荒废了百十年兵事的禁军根本抵挡不住吞并了辽国的金兵,十万金兵很容易突破一马平川的河北之地杀到开封城下。
宋国太过富裕,正如蔡鞗十年前与苏眉所说的那般,金兵铁骑根本无需携带粮草,太过富裕的宋国境内村寨足以供应数万铁骑来往纵横,别说河北境内河流了,即便每每暴躁决堤的黄河在严寒冬日也会冻了个严实,数万铁骑很容易杀到开封城下。
宋兵善守城却不善野外厮杀,或许金兵兵围河北任何一座城池,即便兵围大名府,或许都不会有人出城救援,但开封是宋国首府,一旦金兵围困开封,无论如何都要前往救援的。
在蔡鞗看来,兵围开封就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宋国富裕,数万金兵铁骑哪怕围困开封一年都不会有任何辎重短缺,可开封守得住一年之久吗?
蔡鞗即便用屁股去想,也知道开封不可能坚守一年之久,即便赵佶和开封城上下一心坚守,也绝对坚守不了一年之久,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宋国富裕又贫穷”现状,富裕人家仓库里有一年甚至十年粮食,九成百姓连一个月的存粮都无,如此情形下,又如何可以坚守一年?
禁军的大本营在开封,宋国的禁军与任何时代王朝的军卒都不同,等若于雇佣军般的禁军,一无所有的禁军根本不足以相信,大本营是极尽繁华的开封,**般的禁军早就学会了利弊,学会了奸诈狡猾,闻风而逃的禁军又如何打得过来去如风的金兵铁骑。
禁军一败再败是可以预见的,宋军最为精锐的不是禁军,而是每每与西夏人厮杀的西军,然而从陕西跑到开封,不仅路途遥远,关键是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又能拿出多少兵卒?西军凭借陕西险关峻城可以抵挡西夏进攻,真的有资格与灭掉辽国的女直人精锐在平原厮杀?
蔡鞗根本不相信宋兵可以抵挡得住女直人狂风骤雨般攻击,不挨了打,不大浪淘沙,宋兵不可能抵挡得住,也正因他的不相信,这才有了幼军的出现,以幼军配备的火器让金兵敬畏、谨慎,只要女直人谨慎了,给了开封足够喘息、调整的时间,凭借宋国国力,并不是不能将女直人阻挡在外。
邓肃知道蔡鞗建起幼军的意图,也知道第三师是幼军的补充、替补,是开封全面败退,败退至江南的稳定最后防线利器,可现实是无奈的,幼军已经成了蔡鞗嘴里的废物,能够阻止金兵的只有第三师,心下自然不愿第三师成了幼军那般废物,更不愿意因朝廷更换第三师军将而让蔡鞗不满,继而拒绝为第三师装备火枪、火炮。
两人忧心忡忡,又极为头疼王禀和杭州各家商贾们的不配合。
王禀沉思许久也没太好法子,最后还是无奈说道:“关键还是江南商会,各家田地都在商会名下,看似各家因利而内争不止,实则各家一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