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我到底是上次中计了还是这次才中的计?(1/3)
八月二十六日,黄昏时分。
安邑县以西四十里,一处湅水浅滩津渡,数千人的白波贼主力战兵,黑压压地埋伏在狭长的芦苇荡子里。农历八月正是秋天芦苇开花的季节,白茫茫的芦花飘飞,对于河上船只瞭望手的视野,提供了相当的遮蔽。
北面十几里地外,河谷平原边缘的丛林里,还藏着更多刚刚发粮犒赏动员起来的、原本已经归农的孱弱杂鱼,总人数有两万人。
韩暹这一把,可谓是把他的老底又动员出来了。他最终的决策,就是放太史慈先出货、然后等他进完货回程的时候再截杀。
湅水只是一条山西大地上的狭窄小河,宽不过二十余丈,水量不算丰富,所以两岸有芦苇荡子的地方,也都很狭窄稀薄。不像河北平原上那些淀湖沼泽的芦苇,能够密密麻麻一望无际。
这也就意味着韩暹预先埋伏在河边堵截的第一梯队人数不能太多,否则根本藏不住。所以韩暹只能用这些先头部队先缠住太史慈,然后再让二线的部队投入,以免远远就吓到太史慈,给他提前戒备甚至掉头逃跑的机会。
湅水河谷两岸,是宽度从十几里到几十里不等的肥沃平原,近处都是农田,远处才有山丘起伏和丛林,才能藏后续主力部队。
不过,韩暹心中也存着一丝侥幸。他来之前已经打听过了,太史慈根本没有专门带护航部队,整个船队就两百多条粮船,以及每船平均不到十人的水手,满打满算两千水手。
如果韩暹运气好,光靠一开始埋伏在芦苇荡里的七八千人,就把太史慈的两千人船队吞了,那甚至都不用用到后军了。这样一来,后军没有出力,到时候分赃的时候也能少发点赏赐,给嫡系部队多攒点儿体己钱。
……
部队潜伏在芦苇荡里,忍受着中秋仍未消停的蚊虫,自然是苦不堪言。军官和士兵们都变得焦躁、多话,以派遣心中的郁闷,转移被蚊子叮咬得浑身发痒的注意力。
韩暹身边几个心腹小校,也是一边忍着气拍蚊子,一边忍不住跟韩暹打听:“大渠帅,之前李渠帅打探得消息,不是说太史慈出的货比进的货值钱好几倍么?咱为什么就放过他了,要等他回程来劫呢?”
“蠢货!所以你们只能当小校,做事都不带脑子!”韩暹原本可以不回答的,但他也被蚊子叮得很不爽,需要发泄一下,所以才开恩骂了下属几句,顺带解释显摆一下,
“你们要这样想:刘备是为了保护自己粮道,主动杀上门来得罪我们的,不管我们出不出手,刘备都要跟我们过不去。这要是不给他来一下狠的,他还以为他靠着打完李傕后内部一团乱这点强弩之末的劲儿,都能随便欺负咱白波军,所以咱一定要坚决反击。
但袁绍已经把淳于琼都撤了,最近我也打听得了,袁绍跟刘备约好上党归袁绍平、河东归刘备平。我们要是劫太史慈出的货,那是送给袁绍的,这不是逼着自己多树敌、把原本已经消停的袁绍也得罪了?我们虽然占据本乡本土之利,要是同时得罪刘备袁绍两家,还是扛不住的。
而且太史慈出给袁绍的货值钱是不假,但我也打听了,里面蜀锦瓷器和其他没用的东西不少,也就铁器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这就不如全劫粮食划算了。因为粮食和铁器可以直接用,别的昂贵珍货饥不能食寒不能衣,还得销赃。
要是把刘备袁绍都得罪了,我们去找谁销赃?就算有河南的豪商敢接这批货,肯定也要趁机狠狠压价,原本值四队粮船的货,他能给我折价销赃成两队就不错了。我们辛辛苦苦多冒那么多险,最后大头却被那些河南的销赃奸商赚走,我们不成了多此一举、徒为天下笑柄!”
自古做大盗的人,最恨的就是自己辛辛苦苦抢劫的劳动成果,大头被销赃奸商赚走。
没文化的小校们听了这番话,才肃然起敬:“不愧是大渠帅,果然眼光看得远!而且连‘饥什么寒什么’的成语大道理都说得出来,连销赃都想到了。咱跟着大渠帅的想法做,总归是错不了的。”
这边正在吹嘘拍马,远处太史慈的船队终于出现了,韩暹连忙一脚一个踹那些小校的股,让他们消停点儿别暴露,刀出鞘弓上弦准备冲锋。
……
同一时刻,刘备军的运粮船队里,太史慈正在跟徐晃对酌,商讨前途可能遇到的敌情。
因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战事,他们也不敢多喝,只是拿着一点寡淡的浊酒意思意思,主要是为了聊天。
太史慈是刘备中平五年追击完青州黄巾之后、滞留东莱离队的。
而徐晃恰恰是关羽从平青州黄巾的战场转移到河东战场后,才收服的。所以徐晃和太史慈跟随刘备阵营的履历,恰好可以形成时间上的互补。
这俩人合作了不到半个月,发现了这个巧合之后,倒也挺合得来。主要是他们都发现,可以从对方身上问出很多诸如“我没来之前,主公和其他元老之间有什么密辛”或者是“我走了之后,主公和诸位将领谋士有什么恩怨”的情报。
虽然功绩、升迁履历之类的信息是公开的,但人在职场,总有很多不为人道的小事儿,知道得多了也便于在主公和上司面前投其所好。
谁会嫌自己掌握的内部情报多呢?这俩人的“互通有无”,也就一拍即合,以至于这次太史慈甚至敢听徐晃的建议,进行一些有可能会浪费的“多此一举”提防。
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