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弘治帝的心思(2/3)
,有着铁血手段,可以杀一个血流成河!可以说这位大梁太祖人格魅力强烈,同时手段不显得狠辣,倒是有几分像刘备!
他前半生流离颠倒,蒙身边的文武大臣都是不弃,跟随着他大半生,好不容易可以安享富贵,他自然是不忍心。
大梁太祖没能解决的问题,紧接着的两代帝王自然也是没能解决,本身他们就没有太祖一样的威望,于是问题一直拖了下来直到弘治帝这里。
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是积累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这些元勋都是传宗接代,出现了一个个的勋贵大族,同手手上把控着大梁超过半数的军权,由不得弘治帝不忌惮。
当然,这些勋贵也懂事,虽然是执掌的军权但是内部依旧是存在着许多的矛盾,这是在示意整个勋贵集体不是铁板一块,想要让皇帝放心。
但是很明显,皇帝放不下心!
虽然是知道勋贵内部不可能是一个铁板,但是弘治帝更是担心万一这一切都是做出来欺瞒自己的呢?
这样问题就大了!
而且即便是不是铁板一块,但是都是勋贵,底子都是一样的,屁股坐的位置都是一样的,脑袋的偏向也是一样的!
军权太盛!
绝对是帝王所不能容许的!
相对于勋贵,弘治帝更是喜欢那些文臣,不是因为文臣清廉,仅仅是因为文臣最是好控制,手上没有力量,同时对自己身下的这个位置没有威胁!
至于说文臣背后的世家大族,乡绅豪强,这是难以避免的。
无论是谁,即便是寒门士子,平民百姓,只要是手上握着全力,过上几代也是成了世家。
弘治帝看的清楚,问题是永远不可能解决的,只能是不断的推延。
这推延的对象也有考究,寒门最好,没有根基,成势最晚,能够推延的更久,那些前朝没落的世家大族出身人稍差,然后才是世家大族。
而勋贵已经是尾大不掉了,不能推延下去的
这样的情况之下,弘治帝也是推出来自己的臣子前来对抗这些勋贵。
而丞相李济世便是这个人!
李济世乃是三朝元老,门人旧故遍天下,可以说的文人的领袖人物之一,只有这样的人物才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靶子,扛得住勋贵集体的反噬。
李济世也是与早就意识到了勋贵手中的力量太大的现实情况。
在他眼中这不但是不利于皇权的稳固,更是不利于整个朝廷的体系,武强文弱,不能平衡!
这是对于文臣集体的利益的侵占!
所以这前两代帝王之时,他都是曾经上书过这个问题,只是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或者是皇帝心中明白,但是没有魄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当时的李济世不但是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反而是得到了勋贵的敌视。
当然,本来朝中的文武就是两个体系,互相对立的,无论是利益的需求或者是对帝王的迎合都是需要这个效果。
弘治帝无需多做,只要是要是将李济世推出来,李济世自然是愿意和勋贵斗,甚至是会想着办法从那些勋贵手上争取到一定的军权。
李济世是聪明人,虽然是知道皇帝心思,但是他甘心当这一把刀,因为这也是符合整个文臣集体的利益的。
对勋贵集团动刀子,完全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的需求!
而这个过程之中,弘治帝不需要做太多,只需要表示出来一副左右为难,两不相帮的模样就好,就可以坐山观虎斗。
当然,他只是需要在关键的地方有着稍稍的偏向,便是能够达到目的。
所以说,弘治帝的帝王心术不错,政治手段的运用也是熟练。
挑起手下人的矛盾,又是控制着矛盾的范围,不让矛盾扩大。
能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树立起来一个李济世当一个靶子,让所有的攻击都是打在靶子上,自己抽身事外。
最后通过靶子的树立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自己完美的摘了出去!
至于说,稍后文臣武将之间的隔阂虽然是更深,但是这不在弘治的考虑范围之中,或者是他对此也是乐见其成。
大多数的帝王都喜欢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任太虚当过帝王,知道帝王的心理,准确的说起来这是因为一个心理问题。
帝王意味着九五之尊,他或许的寂寞的,感觉到世间的一切都是唾手可得,和别人斗一斗又是有些挑战性的,看着别人斗也是能有一些乐子!
属下的人斗起来,只要是能不失控,他也是欢喜的,毕竟这是有利于帝王的平衡之道
很明显,几年前,随着出身文臣的李济世的贤婿成为北疆总督,消减了勋贵们手中的军权,就是弘治帝达到自己目的一个表现。
可惜本来在弘治帝看来这应当只是一个开始,接下里就是继续的慢慢瓦解这勋贵们手中的权势、军权!
但是没想到李济世的那个贤婿居然是一个废物,居然兵败铁木尔,丢了嘉峪关,给你勋贵集团反噬的借口。
加上彼时的南方也是出了乱子,弘治帝为了继续控制住局势,果断的给了勋贵集团一个枣子。
前去镇压南方的那个老将便是目前勋贵集团之中的一个老资格,弘治帝对其极力的笼络,不但是为了稳住南方的局势。
也是为了表现出来一个态度,表现给勋贵的态度。
让勋贵们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