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书屋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笔趣阁书屋(00kshu.cc)

首页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 第435章 期刊编辑的工作(求订阅)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hu.cc/202133/

第435章 期刊编辑的工作(求订阅)(1/2)

接下来,档次比较高的文章,就只剩下一篇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jacs工作。

他们将itic中央d单元的一维线性共轭结构idt和idtt,变更为具有二维共轭结构pc和dtpc,末端的icin单元并没有改变。

最终,得到两种名为pcic和dtpc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这两种受体和pce10给体材料结合的器件,最高效率可达10以上。

虽然器件的性能不是特别拔尖,但也算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合成思路。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alexk.-y.jen,这个人许秋还是有一些印象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名字比较有辨识度。

另外,当初许秋看到jen的某篇文章时,发现文章标题下面除了他以外的全部作者都是国内的。

当时,许秋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国外的课题组,因此他的第一反应是:“莫不是这个老外有特殊的癖好,喜欢收集国内的学生?”

然后仔细一看,jen这家伙的工作单位居然是友校魔都交通大学,原来是特聘的外籍教师。

虽然过去几年科研圈的总体趋势是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往国外跑,但也会有其他国家的人往国内跑的,就像国内有“美分”、“精美”的人,老外也有亲华的。

当样本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具有各种各样想法的人。

不过,在魔都综合大学,除了英语系以外,其他专业的外教数量还是比较稀少的。

比如材料系就只有一个外教,而且还是挂靠在别人课题组名下的一个小老板,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余下的非富勒烯受体相关文献中,都是弱一区和二区的期刊。

其中,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工作只有一篇,不过他们的效率没有做上来,只有8,发在了ja上。

另外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基于现有的商业化材料,比如itic系列材料,还有徐正宏的idtbr系列材料,买回来混一混,搞一搞,效率方面也没有取得突破,集中在9-11。

也因此,这些文章的档次都达不到一区顶刊的层次。

看完全部文献后,许秋跑了趟218,和魏兴思商议再投一篇《焦耳》的想法。

许秋侃侃而谈:“刚看到徐正宏的《焦耳》文章,他们……我们组现在陈婉清学姐在做的工作……《焦耳》期刊……因此,这个工作我觉得可以试着投一下《焦耳》。”

“嗯……”魏兴思听完后,思考片刻,点头同意道:“可以先按照《焦耳》的格式写起来,等投稿前我把草稿直接发给《焦耳》的总编,让他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情况下,除了文章投稿时的coverletter外,编辑和投稿人之间是没有直接交流的。

不过,如果和编辑混熟了的话,有事也可以发邮件交流一下,比如约个稿,咨询一下近期领域内的热点方向,或者不走正式的投稿流程,私下里把稿件发给编辑,让对方提提意见什么的。

私下投稿的有不少。

一方面,可以得到编辑的针对性指点,反复修改稿件,直到把稿件修改到编辑满意后再正式投稿。

而通过正式投稿渠道进行投稿的话,一来稿件不一定能到你认识的编辑手里,二来编辑收到稿件后就只有两个选项,要么直接拒稿,要么发给审稿人,稿件就不能改了。

当然,如果是巨佬,可能还有隐藏选项,不经由审稿,就直接发表的那种……

另一方面,私下投稿没有投稿记录。

没有投稿记录,就意味着不会有拒稿记录,就算反复修改后的稿件编辑还是不满意,那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投稿到同个期刊公司旗下档次更低一些的期刊上。

可如果是正式投稿被拒了的话,同一个期刊公司的内部会有拒稿记录,再次投稿该期刊公司的话,中稿几率就会有所下降。

当然,想和编辑搭上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尤其是想结识到顶刊级别期刊的编辑,就更困难了。

要么是在对方成为编辑前就有私交,比如曾经是同学之类的关系,要么你本身就是业内大佬,不然就算主动去找编辑,对方大概率也不会搭理你。

大多数期刊公司的总部都设在欧美,现在随着种花家在科研圈子里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很多期刊公司也在国内设立了分公司,一般都在一线城市。

比如魔都就有系列期刊的一个分公司。

里面的主编当然是老外,不过也会有几个国内的小编,编辑团队不大,只有十几个人。

前不久,am编辑张于德还来魔都综合大学做过一次报告,许秋当时也去旁听了。

张于德看起来还蛮年轻的,大概三十岁出头,他的报告一共半小时,包括20分钟的ppt汇报,和10分钟的现场答疑。

ppt汇报中,他主要讲述了am系列期刊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准备新出的期刊,还有一篇稿件具体的审稿流程,包括coverletter撰写的注意事项,期刊编辑会怎么选审稿人,投稿时填写的建议审稿人有没有用,文章在什么情况下会接受,在什么情况下会建议转投之类的……

当时的会场去的人非常多,不少人都希望露个脸,和编辑搭上线。

不过,大多数人都只是拿到了一个邮箱,而这个邮箱本来就是公开的,没什么用处。

会议结束后,张于德专门到魏兴思课题组拜访了一下,这也是他日程安排之一。

毕竟今年组里给am贡献了不少高质量

状态提示: 第435章 期刊编辑的工作(求订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