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连续突破,剑指17%!(求月票)(1/4)
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既然现在的器件效率已经超过了16,那么外量子效率eqe曲线就肯定要测试了。
于是,许秋向韩嘉莹打了声招呼:“我去给eqe的电脑开机,预热一下,等会儿要测试。”
“好哒~师兄~”韩嘉莹用甜腻腻的声音说道,当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场的时候,学妹会比较放的开,而平常人多的时候,她就比较含蓄。
说完,学妹还开心的哼起了歌,“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显然是对自己拿到的16效率数据非常满意。
许秋笑着摇了摇头,走到旁边的实验台,打开eqe的电脑。
在测试样品的eqe曲线之前,还需要连接线路,测试标准硅电池的eqe曲线,进行标定。
其实,如果想偷懒的话,等下可以只测试最佳叠层体系的eqe曲线,这样就比较省时间。
不过,从数据完备性的角度来讲,最好还是全部都测试一遍。
因为万一之后要用到某个数据,结果发现之前因为偷懒没有测,那可能就需要把整个体系的器件全部重做一遍,再进行测试。
而且,有时候做一遍器件都不一定能拿得到所需要的数据,需要重复两遍、三遍,甚至更多次。
尤其是要发表《科学》这种档次的文章,对于数据完备性的要求非常高,在投稿的时候还需要额外上传全部的原始数据文件。
而像平常投am之类的文章就不需要上传原始数据,只需要上传正文文件以及支持信息即可。
许秋自然没有选择偷懒的做法,打算把所有器件都测试一遍。
主要也是因为现在是他和学妹两个人合作进行实验,一个负责j-v曲线的测试,一个负责eqe曲线的测试。
同样的工作量分摊开来,所花费的时间就只有原先的六七成,可能总共花费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
而现在距离晚上十二点还有三个小时,时间上肯定是来得及,不需要那么赶。
于是,许秋一心三用。
一边操作eqe的电脑进行测试,一边陪着学妹聊天,一边在脑海中思考这次器件效率数据异常高的原因。
思来想去,许秋发现主要有两个变量。
一方面,是实验操作者的变化。
之前主要是由许秋自己和莫文琳进行叠层器件的制备,这回换成了韩嘉莹。
虽说学妹也是自己教出来的,操作习惯上按理说应该和自己并无太大的差别,但许秋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方面的可能性。
毕竟,人和人之间,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不过,就算真的是这方面的因素,现在也无法验证。
只能让学妹下周过来,再做一批器件试试,看能不能把这个结果重复出来。
另一方面,平常许秋他们做叠层器件的时候,通常会算好时间,等蒸镀完毕后直接进行测试,中途不会有太长时间的停留:
如果下午五点半前能来得及测试完毕的话,那就下午测试;
如果下午来不及完成测试,而数据又急着要的话,那就点外卖,加班把数据肝出来;
如果数据不急着要的话,那就延迟蒸镀的开始时间,把蒸镀预期完成时间安排到晚上七点半之后,这样可以在休息过后进行实验。
换言之,以前叠层器件的制备、测试等一系列过程是连续的。
而这次,学妹在下午五点多蒸镀好叠层器件后,并没有立即进行测试,然后让蒸镀好的器件又在蒸镀舱的真空环境中放置了大概四个小时,一直到晚上九点左右,才开始进行的测试。
也就是说,这批器件的制备、测试中间,有了大约四个小时的空窗期。
如果放在平常,许秋肯定不会怀疑是这方面的原因,但现在他有些实在找不到原因了,只能从细节的地方着手考虑。
而且,有机光伏器件也比较特殊,它的有效层是一种多相共混的体异质结结构。
理论上,一旦器件被制备出来,只要不是处于绝对零度的条件下,有效层的形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也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器件,在不同时间去测试它,得到的结果都会是不同的。
只是人们一般不太会去考虑较短时间尺度下的器件性能变化,通常都是存放几百、上千个小时,来验证器件的稳定性。
因为短期器件的存放,会受到影响的因素太多,难以进行控制。
这时,许秋突然灵机一动,回忆起大约一年前,自己刚刚进入课题组的时候,田晴和他讲述的一段实验经历:
“我周五蒸镀好的器件,把它们放在了蒸镀舱中存放,周日跑过来测试,器件效率居然比平常还高一些……”
自那以后,组里其他人做器件都是半天,或者一天完成一批;
而田晴就要拖到两天,甚至三天才完成一批,只有偶尔来了实验兴致,她才会在一天内把器件给做完。
当时,许秋听到田晴的解释也没有太过在意,只当她是在给自己划水找借口。
现在想想,田晴当时可能并不是在说谎,她确实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实验现象。
而且,她说的这个现象,或许也是具有普适性的,比如在叠层器件中同样适用。
也就是说,当器件制备完成后,不立刻进行测试,而是让它们在蒸镀舱内的真空环境中放置一定的时间,有几率会引起器件性能的提高。
这个变量比之前实验者的那个变量要更加容易验证一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