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与金雍的对赌协议(2/3)
>就连金雍都是蠢蠢欲动,此刻《明报》还未创立,他却开始有了创作新派武侠小说的念头。
当周文强在电话中听到金雍正在开始构思一部以清宫秘闻为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时,就知道《书剑恩仇录》恐怕会提前一两年出现了。
金雍如此精于算计,估计不会甘心将这部小说发表在别人的报纸上,说不定已经开始筹备自己的报纸。
如果按照历史,《明报》应该是于1953年成立,可是因为他带起的蝴蝶效应,就算提前一两年成立也并不奇怪。
“查先生的构思很好啊,这部新派武侠小说如果面世,销量肯定不俗。”
周文强在电话中笑道:“不过现在港九经济状况不是太好,将来这本小说如果出单行本,恐怕会因价格而影响到销量,依我看还是在报纸上连载最好。”
“这样查先生不仅可以获得稿费,而且报纸如果因此销量大增,还可以要求报社给些红利。”
金雍笑道:“这本小说我还要构思半年左右才会开始写作,正如周生所说,出单行本还不是时机。可是《大公报》的风格是不适合武侠小说连载的,至于别家报纸,我也不会考虑,或许我会先存稿吧......”
“哈哈,也即是说,查先生是另有想法啦?不错,与其把好处给别人,还不如把小说放在自己的报纸上连载。”
“查先生素有大志,这一点从你的文章上就可以看出来啦。要是我没有猜错,查先生是想要成立一家自己的报纸?”
周文强这是在试探。
无论是为了自己理想中的商业帝国版图更为完整,还是要应付未来十年内的港岛巨变,传媒都是北望公司必须要涉及的领域。
在未来十年中,港九报业将会进入一个‘大兼并、大发展’的时代,很多小报将会无法生存、最终破产倒闭或被大报吞并,而类似《大公报》《星岛日报》这样的老牌大报将会变得更为强大。
现在就连《大公报》这样的报纸,一天的日销量也不过才有五千份左右,可是几年后,日销量就会破万、破三万、五万......
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东方日报》一天的销量甚至可以达到十几万份,巅峰销量更是突破到二十万份以上!
在电视机全民普及之前,从五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中期的三十年里,谁掌握了纸媒,谁就掌握了最大的舆论话语权,这已经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
金雍的《明报》将是日后港岛几大报纸之一,而且因为有金雍这枝笔在,《明报》大有可能成为周文强日后最强劲的对手!
未雨绸缪、将‘未来敌人’扼杀在摇篮中才是最聪明的做法,周文强很清楚这个道理。
对于周文强的话,金雍倒是没有多想,他想创办报纸的事情梁雨生知道,《大公报》的总编知道,很多同事都知道,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是啊周生,我确实是有这个想法,毕竟我在纸媒做得最久,想要自己创业,当然是要选择最熟悉的行业啦。”
金雍笑道:“若非我的资金不足,早就做啦。周生你这样的大老板自然不知,现在港岛银根紧缩,想要贷款出来真是好难的。”
“哎,真不知道我还要多久才能筹够创办报纸的资金......”
他知道周文强是大老板,这番话其实也是有着试探的意思,只是和周文强交情泛泛,实在是不好意思开口借钱。
“哦?只是创办一家报纸而已,应该不用太多投资吧?”
周文强故作惊愕,而且他说的也是事实,现在还没有哪家报社会豪气到投资建立自己的印刷厂,创办一家报纸的成本也不过是租赁办公室、添置一些办公设备和请编辑需要支出的工资而已。
记者很多都是‘杨白劳’,如果不是行业内出名的大记者,甚至都没有固定工资,收入要靠采访来的新闻‘按件计酬’,有些记者甚至还要自备相机。
“周生,我对报业现状还是有些研究的,如果只是随便办一家小报,恐怕很难生存下去。”
金雍的声音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好像每说一句话都要想很久:“所以......我要办一家上规模的报纸,除了需要较大的办公场地、还需要购买最先进的办公设备。”
“这些其实还不是投资最大的地方,真正花钱的是一些大记者、大主笔,他们都要有固定工资,而且还要是高薪。”
“这样算下来,起码都需要一万五千港币的投资,我都只是想想啦,毕竟资金缺口实在太大,已经超出了我如今的能力范围......”
“呵呵,其实查先生又何必为了这区区一万五千港币的资金发愁呢?”
周文强笑道:“在如今的港岛,缺的是能够做事的人,从来都不是资金。”
“开门见山的说吧,我对投资报社很有兴趣,只是不知道查先生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作呢?”
“周生你想要投资报业?你是认真的!”
电话中金雍的呼吸声明显变得粗重起来,他和周文强聊了这么久,等待的就是这一刻啊!
虽然周文强没有意思要‘借贷’给他资金,不过投资也是可以的啊。
金雍自恃混迹报业多年,周文强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如果双方合作他是绝对不会吃亏的。
“周生,合作当然是好啦,不过我现在能够拿出的,只有三千港币......”
“呵呵,三千就三千,我看重的是查先生你对报业的熟悉、以及在这个行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